密宗修持 - 中觀與唯識

简繁转换 - 简体

   
理論
有宗 - 唯識,空宗 - 中觀
  (附)歷史簡介:
印度佛教,祇有空宗和有宗,亦稱『中觀宗』與『唯識宗』
(另外「如來藏」思想,可併入「中觀宗」,稱為「大中觀」)。
佛學傳到中國,發展為小乘的成實宗與俱舍宗,大乘的淨土宗、
禪宗、律宗、華嚴宗、天台宗、法相宗(慈恩宗)、三論宗(中觀
宗)、密宗。而法相宗、三論宗的宗義分別是唯識及中觀思想。
  1.萬法唯識(唯識宗):
  宇宙種種現象皆由心識變現(依他起性),然後才能「觀想」,
不但能「觀」還須能「止」,由一變多,由多歸一,漸漸才能清
淨第八識。
  2.緣起性空(中觀見):
  佛所說的空,是離有無二邊,非有亦非無,此乃自證境界,假借
世間名言強名之為「空」。藏密許多法門,目的是使行者體會「
空」的境界,修法要觀想本尊,修持要觀氣脈明點,一切所觀,
皆因緣所生法,連相狀都非真實,但有其真實作用,由是體會諸
法空性。緣起本身已具空性,而空性亦由緣起而生,所以中觀是
「緣起性空」。
*中觀家不但認為法空(無自性),而且還認為相空,祇承認法的
功能。所以當修法時(如本尊觀),不但要認識方法的自性空,
而且要認識方法的相狀亦空,這是修「觀」的中心概念。
 
密教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