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佛法滅盡之時,有沒有徵兆? 
            有,例如焚燒山林,傷害眾生,…。水旱不調(即有些地方出現水災,有 
            些地方卻出現旱災),五穀不熟(即農作物收成有問題,可能農作物基因出 
            現變異,人類不能以此五穀作食用)。疫(即瘟疫、細菌)氣(即空氣污染、 
            人為毒氣)流行(即經常發生),死亡者眾。 
            請閱此【佛說法滅盡經】。 | 
        
         
           | 
            | 
        
         
          | 2. | 
          我最近發了很多夢,夢中所見的將來會發生否? 有沒有「夢示」這回事? 
            人發夢是正常事;至於「夢示」是有的,但通常都會出現於很有修持的人 
            身上,或禪定很好的人身上。不論如何,不要執著「夢」,或執著「有夢 
            」、「無夢」。 
            阿難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亦是佛陀的侍者,能夠常常親近佛;他也 
            有夢,他的夢當然是夢示,但有記錄的不多。 
            請閱此【阿難七夢經】。 | 
        
         
           | 
            | 
        
         
          | 3. | 
          佛陀臨涅槃前,有沒有講起未來佛法的情況? 
            有,佛陀有說其涅槃後一千年內佛法的正法時期情形。 
            請閱此【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 
        
         
           | 
            | 
        
         
          | 4. | 
          如何能夠找到一個好師父呢? 
            這個不容易,找一個有緣而又能夠相處的師父確難,有德行的更難。 
            【阿難七夢經】云:將來邪見熾盛,壞我佛法,有德之人,皆隱不現。             
            請閱此【阿難七夢經】。 | 
        
         
           | 
            | 
        
         
          | 5. | 
           
             行者要修行,是否可以把父母拋下不理? 
              出家真正含義是離開煩惱,且不是單單人(身體)出離,主要是心出離。 
              修行這二字內容很廣泛,最低限度有修正行為和實踐之意。佛陀出了家, 
              當他的父親淨飯王有病時,佛陀也有回宮探病呢! 佛陀說父母恩很大, 
              為人子要報恩。 
          請閱此【佛說父母恩難報經】。            | 
        
         
           | 
            | 
        
         
          | 6. | 
          佛教常說因果,究竟因果是怎樣的呢? 甚麼的因,會有怎樣的果呢? 
            種瓜自會得瓜,種果自然得果了。釋迦佛言:“世人無知生死,肉眼不知 
            罪福。”所以世人造了很多孽障,因果報應,絲毫不差。報應有今世報, 
            有下世報。若然未報,祇是時候未到。 
            請閱此【佛說罪福報應經】。 | 
        
         
           | 
            | 
        
         
          | 7. | 
          曾有佛弟子欲以占卜星相“行業”於世間,上師勸諫之。為甚麼呢? 
            【佛遺教經】云:不得......、占卜吉凶、......皆所不應......。 
            【餓鬼報應經】云:好為相師,相人吉凶,少實多虛,或譭或譽,自稱有 
            德,以動人心,以求利養。又於父母兄弟宗親,諂偽不實,今受花報果在 
           地獄 。【餓鬼報應經】又云:作卜問師,詭誑他人,令心罔惑,或喜或 
            怖,皆不真實,由此因緣,得如是惡,今受花報果在地獄。 
            請參閱此【佛遺教經】、【餓鬼報應經】。 | 
        
         
           | 
            | 
        
         
          | 8. | 
           
           若你曾墮胎,請閱此【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            | 
        
         
           | 
            | 
        
         
          | 9. | 
           
             曾有女性懷孕期間常食蛋而請示上師。 
              上師開示:「不要食,若不能的話,儘量少食。」 
              為甚麼呢? 
          請閱此【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            | 
        
         
           | 
            | 
        
         
          | 10. | 
          為何有些經卷一開始便有“頂禮妙音菩薩”、“頂禮文殊菩薩”、 
            “敬禮文殊師利童子”或“敬禮曼殊室利童子”之句子? 
            首先,妙音菩薩即是文殊菩薩,亦即是文殊師利童子、曼殊室利童子。 
            凡是由梵文經典譯為藏文經典時,都要加上“頂禮”的句子。因「前弘 
            時期」藏王赤熱巴巾(815-838,約唐朝末葉)規定,凡有翻譯,若屬經藏, 
            開篇要加“敬禮一切諸佛菩薩”;若屬律藏,開篇要加“敬禮一切遍知 
            佛”;若屬論藏,開篇要加“敬禮妙音菩薩”或“敬禮曼殊室利童子”, 
          以示區別。           | 
        
         
          |   | 
            | 
        
        
          | 11. | 
           羅云與羅雲是否同一人?              是同一人,即「羅睺羅」。羅睺羅為佛陀未出家前所生的兒子,後來在 
佛陀成佛後第六年回迦毗羅衞城省親時,隨佛陀出家。【中阿含經】譯 
為「羅云」,而【增壹阿含經】譯為「羅雲」。 
(參考《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第5859頁) | 
        
        
          |   | 
            | 
        
        
          | 12. | 
           在藏傳佛教中,紅衣與白衣的僧寶如何區分?  
            過去在西藏,出家的紅衣與在家的白衣是明顯區分的,但後來在康區地方 
出現有身著紅衣但現在家相的。真正具戒的紅衣,身上披的是一片一片的 
補丁,在家者是不會穿這樣的紅衣,不過現在卻是拿到甚麼便穿甚麼。 
(摘自朗欽加布寧波車之答問)           | 
        
        
          |   | 
            | 
        
        
          | 13. | 
           釋迦牟尼佛是否「印度」王子?              在距今約三千多年前,古印度北部(北天竺)的一個小國,名迦毗羅衞國, 
                      即現今之尼泊爾境內南部之藍毗尼園(Lumbini),又譯嵐毗尼、蘭毗尼、 
           臘伐尼、林微尼等。此小國國王為淨飯王,王后為摩耶夫人,屬刹帝利 
(即是帝王階級)種姓、釋迦族。 
藍毗尼是梵文「可愛」的意思,這裏原為古印度天臂國善覺王夫人蘭毗尼 
的花園。今天的藍毗尼園是個不大的村莊,綠樹成蔭,景色秀麗,有許多 
與釋迦牟尼佛有關的歷史遺跡,是佛教的主要聖地之一。  
相傳公元前565年(另一說為公元前623年至公元前544年),摩耶夫人在回 
娘家的路上,途經藍毗尼花園,在一株巨大的無憂樹下休息時,生下了 
 悉達多・喬達摩,即後來聞名於世的佛教始祖釋迦牟尼佛。  
所以,說釋迦牟尼佛是「印度」王子是沒有錯的,細緻說是「北印度」王 
 子,現代說是「尼泊爾」王子了。「印度王子」這四個字最重要的不是「 
印度」兩個字,反而是「王子」兩個字,因為在當時若不是王子的身分, 
悉達多・喬達摩早就被人殺害,這可以從經典文獻記錄上看到,很多人要 
害他,幾乎不願意讓他生存下去!
 
 
 
 
 
   | 
        
        
          |   | 
            | 
        
        
          | 14. | 
           雖說男女平等,但是我到西藏卻看到阿尼的地位遠不如喇嘛,是因為她們 
沒有受比丘尼戒的關係嗎?  
如果男眾到阿尼的寺院,女眾的地位就比較高,例如有女眾的引經師,男 
眾則處下位。但如果女眾到男眾的寺院,則女眾處下位。在西藏男女寺院 
是分開很遠的。另外,有些是習俗造成的,習俗上對女性的輕視,而不是 
在佛法中,使女性的地位較低劣。事實上在西藏有些地方,女性是比較有 
權力的,像拉薩的女性比較有權力,有些說法是吉祥天女在大昭寺的最高 
樓層。不過有些事,例如照顧父母等,女性是做得比較好。  
(摘自朗欽加布寧波車之答問) | 
        
        
          |   | 
            | 
        
        
          | 15. | 
           一般來說,我們對於身體的執著很難斷除,例如我們運動、減肥、量血壓 
等,算不算執著? 如何界定執著?  首先我們要對“貪執”進行區分,可分“外在”的貪執和“內心”的貪 
執。例如我們因為身體病痛而服藥,是為了暫時免除身體病痛,而進行 
更重要的修行,並不是為求長生不老。這裏的貪執是指:當死亡來臨時, 
我們若對身體仍有貪執,就是“真”貪執。就如同帝洛巴對那洛巴所說 
的:「我們是被貪著所束縛,而不是被顯現所纏縛。」 比方說有人擁有 
許多財富,財富運用的方式也可用來區分是否貪執;如果為斷貪執而拋棄 
財富,但後來又想起又要錢財,這則是僅斷除“外在”,並沒有斷除“內 
 心”的貪執。就像生病,如果為斷貪執而不服藥,但當病情惡化時,則又 
服藥,也祇是斷除“外在”的貪執,“內心”的貪執並沒有斷除。我們要 
斷的是“內心”的貪執,但當我們認為“這是貪執,必須捨棄”時,這樣 
 的想法就是一種“執著”。若能了解這一切的本質,則是智慧。我們可以 
依此要點來區分貪執。 
 (摘自朗欽加布寧波車之答問)  
 | 
        
        
          |   | 
            | 
        
        
          | 16. | 
           現在修行人多嗎?   | 
        
        
          |   | 
           佛教徒很多,真正學佛的少,學佛的行者再少,修行的行者更少,修行修 
得好的行者再更少,修行修得有成就的行者更少之又少,修行修得有大成 
就和有神通的行者更是絕無僅有。這就看到現在是佛經所說的末法時期 
                      啊! | 
        
        
          |   | 
            | 
        
        
          | 17. | 
           現在印度有沒有出家人? 
 可以這樣說:印度幾乎沒有甚麼印度籍的出家人,甚至沒有甚麼出家人 
 了。現在印度有的幾間寺院,都是由中國和尚在照顧和打理。又因傳統的 
 信仰(婆羅門教)與勢力影響所致,婆羅門教的勢力非常根深蒂固,看看現 
 今印度境內回教與印度教(即是婆羅門教)之間的衝突,就可以明白。所 
 以,在印度的環境裏,佛教不容易生根。  
            | 
        
        
          |   | 
            | 
        
        
          | 18. | 
          僧和僧寶有何分別? 
僧,梵語Sangha僧伽,原意是眾人集會;在古印度時,離開家庭(即是出 
家)去修行,就叫做僧。沙彌僅受持十戒,稱為小僧;受持俱足戒之比丘 
則稱為大僧。又有四種僧、五種僧、平僧、名僧、山僧、高僧、聖僧、僧 
王等等之分別,所以僧是統稱。簡單的說,僧分凡僧和聖僧,而聖僧就是 
 僧寶! 嚴格的說,證了聖果的僧才能稱為聖僧。 
我們常常掛在口邊的句子「一心頂禮一切聖賢僧伽」,所以見到聖賢僧 
就要頂禮,若見到一般僧人,祇須合掌,表示尊重就可以了(自己的皈依 
師則例外,要頂禮的)。但問題是:一般凡夫又怎能判斷他是不是聖賢 
僧!
  | 
        
        
          |   | 
            | 
        
        
          | 19. | 
          僧人是不是出了家? 僧人是不是要受戒? 
 當然是啦。在古代來說,出了家“去修行”的人便是僧人;若出了家(離 
開家庭)而不是去修行,在現今社會來說,這個人便是離家出走,想逃避 
 事情或責任喔! 
有小童成為僧人,因為年幼不懂事,若受了戒會很容易破戒,所以不容易 
受持戒律。亦有成年的僧人,知道自己定力未足,沒有強行求戒、受戒。 
但是成為出家僧人後,過了一段時間(或許是幾年)之後,其個人就必須受 
戒了。再者,幾位出家僧人在一起,便是加入了僧伽(即僧團),最低限度 
 也必須遵守僧伽(即僧團)的戒律!    | 
        
        
          |   | 
            | 
        
        
          | 20. | 
           僧寶不一定是出家僧? 要多少人才算僧眾? 
祇要出家修學佛法者便是僧,(按:問者意指“出家僧”是受了僧人戒律 
的僧人)但不一定是受了僧人戒律的僧人;受了僧人戒律的僧人是資深的 
僧人。僧分凡僧和聖僧,有四個僧人在一起便算僧伽。現今狀況似乎有些 
顛倒,不少出家眾(指受了僧人戒律的僧眾)不了解佛法,反而是較多在家 
 眾(沒有離開家庭而修學佛法的團體)了解佛法。 
 (摘自朗欽加布寧波車之答問)   | 
        
        
          |   | 
            | 
        
        
          | 21. | 
           佛法有所謂見、聞、思、修,我聽聞密法(密宗)“稀有”難得,為甚麼這 
樣說呢? 
簡單說:「九顯一密」。自佛陀將佛法傳下,眾弟子結集後,再演化分 
成十個宗派:天臺宗、華嚴宗、法相宗、三論宗、淨土宗、禪宗、律宗、 
俱舍宗、唯識宗及密宗。因為十個宗派之中,九個宗派屬顯宗,祇得一個 
屬密宗,所以說是“稀有”難得。 | 
        
        
          |   | 
            | 
        
        
          | 22. | 
          又聞密法(密宗)“殊勝”難得,為甚麼這樣說呢? 
簡單說:「千佛中祇兩佛宣」。因為賢劫千佛中,祇有兩佛宣說密法(即 
 金剛乘之教導方法)。 
釋迦牟尼佛 -當時的時空宣說密法。 
彌勒佛      -當時的時空不說密法。 
Simhanada佛-即現時以菩薩轉世的噶瑪巴,在將來成佛那一世宣說密法。 
          註:①在經藏、續藏中都有記載,佛陀曾經預言幾位菩薩會在 
             世間出生,噶瑪巴是其中之一。 
             ②【三摩地王經】(Samadhiraja Sutra):我圓寂二千年後, 
             佛法會在紅臉人的地方流傳。這些人都將成為觀世音菩 
             薩的弟子,欣哈那達菩薩(Bodhisattva Simhanada),名 
             「噶瑪巴」會誕生。 
             ③【楞伽經】(Lankavatara Sutra):穿著僧袍,頂戴黑冠, 
             他將無間斷的對眾生弘法,直到第一千佛示現。 
 
再者,前後一共祇有三佛宣說密法:無上大密法(正統紅教古派寧瑪巴心 
法),珍貴異常,罕遇難求,在此世界,前後祇說三次;一是過去無量劫, 
現生上王佛曾說一遍;現在賢劫千佛中,僅本師釋尊親為敷演一次,其餘 
九百九十九尊佛均無緣宣說;未來經百千萬劫,尚有文殊生王佛最後一次 
宣說,即成絕唱。(摘自紅教初階) 
 | 
        
        
          |   | 
            | 
        
        
          | 23. | 
          我想開宗立派,可以嗎? 
現今社會講自由權,你有自由權去這樣做,但你開創的宗派有人會信嗎? 
或者會有很多人信,但我不恭喜你! 你不怕將來有因果嗎? 學佛弟子最 
怕就是涉及因果。 
不是潑你冷水,當年的龍樹菩薩亦想開宗立派,差點成了「附佛外道」。 
自此之後,在歷史上便沒有佛弟子想開宗立派了! 作為一個佛弟子,窮 
一生精力去研究三藏十二部正法,也許未能如願,那有時間開宗立派!!
 | 
        
        
          |   | 
            | 
        
        
          | 24. | 
           甚麼是附佛外道? 
              附會佛教、歪曲與篡改佛教教義的新興宗教、宗派和學說;把佛經裏面的 
道理拿出來講,可是最後是把佛法融合在邪說裏面,符合說教者自己所闡 
揚的教義上,把正法邪用。再者,附佛外道會自稱是佛,並身著佛衣或類 
似佛衣,說些佛法而混合似是而非的理論,大肆招攬信徒。              | 
        
        
          |   | 
            | 
        
        
          | 25. | 
          觀女身三十六不淨物,這是指甚麼? 
在《解脫莊嚴寶鬘論》以及《入菩薩行論》中都對「三十六不淨物」有解 
釋,就是唾涎、骨髓、內臟 …… 等等。這裏順帶提一下,在施身法中, 
 我們唸誦法本,並觀想身體何種部位、何種內臟和施捨於何者。小乘視女 
人為不淨,但密乘認為產生淨與不淨的分別念,已經是錯誤了,也因此密 
乘與小乘就有所出入。妳是女人也可以視男人為不淨。小乘對女人也比較 
輕視,但大乘菩薩道則是男女為平等,密乘更將一切均以平等來看待。 
 (摘自朗欽加布寧波車之答問) 
 
註:三十六不淨物分為外相、身器和內含三類。 
    外相十二 >> 髮、毛、爪、齒、眵(粵音雌,即眼屎)、淚、涎、唾、
 
                 屎、溺、垢、汗 
    身器十二 >> 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 
    內含十二 >> 肝、膽、腸、胃、脾、腎、心、肺、生臟、熟臟、 
                 赤痰、白痰 
   
           | 
        
        
          |   | 
            | 
        
        
          | 26. | 
           甚麼叫做「請法」? 
簡單說,「請法」就是請說法、請你說出法門,是顯教常用的語句。在佛 
陀時期,基本上必須要有人請法,然後佛陀才說法;如果當時沒有“當機 
眾”或沒有人請法,佛陀是不說法的。可是很多人都不認識這種儀式,這 
並不是古老的,又或是新創的禮儀,而是在佛教裏講經說法應該有的過 
程。最好是依照佛陀的制度來進行。“當機眾”向佛陀請法是種了一個 
「因」,佛陀“因機說法”而“當機眾”聽了佛陀的“因機說法”, 
“當機眾”得了一個「果」。密教用的語句是「請示」,即「請開示」。 
註:在特別情況下,佛陀亦會無問自說。  | 
        
        
          |   | 
            | 
        
        
          | 27. | 
          甚麼叫做「求法」? 
 這是密教常用的語句。用「求」的字眼比較謙卑,得到批准的機會有60% 
以上。「法」並不是一種開示,而是某一種修持的方法,例如:阿彌 
陀佛法/咒、觀世音菩薩法/咒、文殊菩薩法/咒、大白傘蓋佛母法/咒、 
度母法/咒、財神法/咒等等。這種「求法」是要通過灌頂或加持之儀式。  | 
        
        
          |   | 
            | 
        
        
          | 28. | 
           甚麼是「緣起不好」?  
修行人必須時時刻刻都很小心注意因果,因為「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就是在種「因」的時候,種得不乾淨,到結「果」的時候,就不清淨、有 
了污染! 修行人對因果不可以弄錯,修行要一天比一天求進步。  | 
        
        
          |   | 
            | 
        
        
          | 29. | 
          為甚麼我常常想睡覺? 
  這是懈怠心作祟。懈怠心是懶惰的另外一個名詞。一懶惰就想要睡覺,貪 
  圖安逸自在。為甚麼想睡覺呢? 就因為飲食不調,或者是吃得很多,如 
  此就生出一種食睏,最顯著的情況是吃完東西就想要睡覺。若是把飲食調 
  得恰到好處,吃東西不太過、也無不及;不太飽、也不餓,行於中道,睡 
  眠就會少一點。人的身體裏面有三屍神,若吃得太多,這三屍神的力量就 
  大了,就會令你睡覺,令你睜不開眼睛。吃得稍微少一點,睡魔就跑了, 
  就不需那麼多的睡眠。睡眠是一種苦,為甚麼呢? 因為甚麼事情也不能 
  做,天天把光陰都空過了,對世界一點利益也沒有,對自己本身也沒有甚 
  麼利益。若想對治睡眠和懶惰,就要精勤,要勇猛精進,不停的學習、 
          修行。(節略自宣化上人)    
           | 
        
        
          |   | 
            | 
        
        
          | 30. | 
          在佛廟、共修中心、道場等,做完早課後,可以玩耍嗎? 
              來到佛廟,不論有沒有佛事或講經,都不可在廟內嘻嘻哈哈的笑個不停, 
又或者小孩子和小孩子在那兒打打罵罵、蹦蹦跳跳,這是不應該的。這對 
道場來說,既不莊嚴,又不恭敬。還有在道場裏面更不應該抽香煙啊! 
 或者拿出甚麼好吃的東西,在那兒吃一吃,這都是不合乎佛法的。無論成 
 年人、小孩子,都不要那麼放逸。嘻嘻哈哈、蹦蹦跳跳,這都叫不守規 
 矩、沒有禮貌,對諸佛菩薩是不恭敬的。在廟內講話,應談論一些佛法的 
 事情,不要儘講張家長、李家短,是是非非的,不要說這些、說那個;就 
 是越講越墮落,越墮落就越不容易學習佛法。為甚麼你誦的咒總也記不 
  住? 就因為你太散亂了。所以啊! 
 散亂無章會把你的智慧都遮蓋住, 
 記憶力也都給搬掉;因此誦經時不能背誦簡短的經文,持咒時也不能背出 
  咒語! 在這個佛堂裏面跟著旁人來混,旁人拜,我也拜;旁人唸佛,我 
 也唸佛,但究竟所為何事呢? 問了你也不知道。這樣子的話,你就是 
 混了一輩子也不會有所成就的。(節略自宣化上人)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