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華嚴經
 
     
  简繁转换 - 简体  
     
  「華嚴」二字,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簡稱,因經名太長,故取「華嚴」二 字為代表。【大方廣佛華嚴經】是頓教、圓教最高之法。在【華嚴】中講了種種無量、無邊、無窮的三昧。【華嚴】是經中之海,無所不攝,在眾多佛經中又稱為經中之王,是為最尊貴、最高深,故佛門古德云:「不讀華嚴,不知佛境界; 不讀法華,不知佛智慧。」 以下祇能很粗淺的作一個介紹。  
   
大方廣佛華嚴解說  
「大方廣」是法,「佛」是人,是本土的佛,「華嚴」是喻。“大方廣佛華嚴”六字表示「人、法、喻」。

「大方廣」有二種說法:
 
(1) 「大」講“體”,是“常遍”的意思;體是大、常、遍。以時間來講,是無生無滅、豎無初際、無始無終,找不到開頭,未來也沒有盡頭,空間則遍滿十方一切處。故「大」是指佛所證的法身,常遍常圓,不可思議。
「方」是以持有一種軌跡、軌範、法則的意思。法是持其自相,一切法都持有它本身的相、標準、規範、法則、道理、真理,各個法各有其表示的形式。譬如桃樹的花、葉、果子,保持它自己的相、形式;李樹的花、葉、果子,有它自己的相、形式;花草樹木有花草樹木的相、形式;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相、形式。一切萬法亦是如此,都各自保持一定的軌跡、法則而不變不失。“軌”,再「令人生起瞭解、認識」,知其含義。
「廣」是包含一切、廣博無邊的意思。四聖六凡,一切因果,原本皆由眾生本俱的覺性所現,廣是從“用”得名,表示“作用”。
(2) 「大」是體大,「方」是相大,「廣」是用大。
「大」就是言一念之心,瞥爾一剎那一念之心,而這一心就是永遠沒有變異,不生不滅,攝一切法。一切法都從此體生,體是離開言與思的,即是用語言、思想都不能解。語言就是言,分別就是思,一思就是分別。從體流出相、流出用,一切法都從體生。體,就是你的一念之心。
「方」是相大,也是離言思,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解。就是現前自己一念介爾之心(極微小的一念之心),就是大智慧光明,就是清淨自在、常樂我淨,無量無邊的功德。「方」的含義是如此,一切殊勝之德皆此相。
「廣」是用大,用就橫俱十界因果,十界的一切因果都出於此。「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是佛法界;「廣度眾生」就是菩薩法界;「自覺」就是阿羅漢法界。一切因果,以四諦、十二因緣為因,就得聲聞、緣覺的果;以六度萬行為因,就得菩薩的果;以大方廣為因,就得佛果。
我們一般說大,都是一個相對的大,例如桌子比飯碗大,房子又比桌子 大,更還有比房子大的東西。總之,某物是大,也是小,此為相對的大與小。【華嚴】所講的,是沒有相對的,是絕對的。有二才有相對,到了無二,還有甚麼可以相對的? 所以,維摩詰居士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是甚麼? 就是離開了二。誰要能離開二,就入不二法門。不要等別人給你印證入不二法門。離開一切分別,就已入不二法門了。
 
   
「華嚴」是比「喻」。「華」就是開了的花;比「喻」修因得果,果就是莊 「嚴」法、報、化身。花又香又好看,表示萬行所結的果,是一切功德所形成的。以一切神通、一切妙相來作為莊嚴,此是「華嚴」之意。花有十個涵義(含實、種子、光淨、適悅、引果、端正、無染、巧成、芬馥、開敷),不僅僅是草木之花,也有金寶珠玉所成的花,包含了珍珠、金、銀、耳環、釧鐲、飄幡的衣、綢緞的重裙等作莊嚴裝飾,如密宗佛像的瓔珞,用眾寶莊嚴其身,這也是花。  
   
「嚴」是莊嚴之意。萬德、萬行都圓滿了,拿來裝飾佛的十身。所以「佛華嚴」 是「喻」與「人」放在一起。佛陀是覺悟的人,萬德圓滿之所莊嚴。這個代表 「人」,有證悟的人。此人證了「大方廣」,大方廣是所證的法。更可以說大方廣是體,也是性德。從大方廣起修,修是事,事就是「佛華嚴」。有一點覺悟, 便有一點莊嚴。最後,又證得大方廣,是修德。所修又全在性中,這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
 
   
簡單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就是自性清淨;眾生雖然本俱性德,如果沒有修德,性德始終被無明、煩惱纏縛,而不能夠顯現。“全性”是性德,“起修” 是修德;『全修』是修德,『在性』是性德。所以,「性外無修,修外無性」。 如果依【大方廣佛華嚴經】所講的體相用,性德是體,惟心所現是相,惟識所變是作用。體相用是一,互融不二,說體一定包括相用,說相一定包括體用,一而 三,三而一,才真正契入「性外無修,修外無性」。  
   
以上,經題七字【大方廣佛華嚴經】中,解釋了六字“大方廣佛華嚴”,此為別名。
 
   
三種譯本  
【華嚴經】有三種譯本,晉譯六十華嚴(舊譯)、唐譯八十華嚴(新譯)和唐德宗貞元十一年間譯四十華嚴(四十華嚴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的全文)。據各位大師的心得,有判:
六十華嚴為七處(處即演說之場所)八會(會即演說之回數)三十四品。
八十華嚴為七處九會三十九品。
四十華嚴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四十華嚴僅有「入法界品」一品,佔【華嚴經】四分之一以上,為新舊兩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之別譯。
十處十會四十品。
西藏譯本為四十五品。
又分析:
前七會為佛陀成道後三七日後所說,第八會為後時之所說。
前五會為佛陀成道後之初七日所說,第六會以後為第二七日所說。
前五會為佛陀成道後之初七日所說,第六、七、八三會為第二七日之說法, 第九會「入法界品」則為後時之說法。
佛陀成道後之二七日所說,八會為一起連貫之說法。
 
   
【華嚴經】內容  
1. 分「信、解、行、證」四大科。
2. 含義有五周因果:
前十一卷說所信因果;
當中四十一卷,前面講差別因果,後面談平等因果;
七卷講成行因果,這是「離世間品」,完全講修行的方法;
末後二十一卷(在四十華嚴裏就是四十卷)說證入因果。
3. 說六相、十玄門、四法界,是為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我們自己與生活環境的真相。四法界包括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而【華嚴經】講得最清楚透徹,華嚴的特點是事事無礙法界。
4. 本經特別著重歷事、練心。日常生活中,可在穿衣吃飯、工作生活、處事待人和接物之處的實實在在之生活中,來鍛練自己的清淨心、廣大心、平等心、大慈悲心、菩提心。自己一切的主動和被動、接受和運用,及他人 一切的主動和被動、接受和運用,一念一言一行之中,才是真實修行。
5. 佛陀說二十重華藏世界,即講大世界、宇宙,亦即現今所說的宇宙觀
 
   
讀【華嚴經】的重要  
智者看到【華嚴經】的經題就知道經的全部意思,普通人見到亦得到利益。  
   
世尊說法四十九年,為我們所說的諸經中,說的就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是我們自己本人,宇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換句話說就是我們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佛教的本質,不單祇是宗教而且亦是教育,是生命教育,是釋迦牟尼佛對於十法界一切眾生的教誨。佛陀教育的智慧本質是究竟圓滿,是幫助我們破迷開悟(真實的智慧)、離苦得樂(真實的利益)。  
   
佛學博大精深,我們以一生有限的時間、精力,如何修學呢? 故要細心選擇而且必須精選。佛陀所講的道理、所教的方法,我們要很清楚地理解,並將之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佛法帶給我們的真實利益,如人生的幸福、生活的快樂、家庭的 美滿、事業的順利、社會的祥和、國家的富強、世界的和平,藉著佛陀的教育通通都能達到。這些是花報,是今世的現世報;後世的果叫果報,更為殊勝,特別 是【華嚴經】的法門帶給我們殊勝之果報,非我們所能想像。
 
   
【華嚴經】是佛門第一經,是世尊的圓滿法輪。這一部經,是整個佛法的綱領、 整個佛學的概論。其他一切經、論所講的都是【華嚴經】之某一部分,所以一切 經、論都是【華嚴經】的眷屬。【華嚴經】說宇宙、人生;說到最後,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作為圓滿。古人說:「用一切經作比較,【華嚴經】第一; 【華嚴經】與【無量壽經】作比較,【無量壽經】第一。」 【無量壽經】自始至終字字句句都講西方極樂世界,所以【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歸宿。  
   
讀【華嚴經】除了要生起殷重心外,還要有慶幸之心、難遇之想。佛陀當年說 【華嚴經】的時候,在座聽法的有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等五百大菩薩及諸大 聲聞,而在眾阿羅漢弟子中,如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連,連他們 都聽不懂,大家更不用多說了。這些阿羅漢參與了佛陀的殊勝法會,但對法會的言教,聽了與沒聽一樣,看到與沒看一樣。大家若對【華嚴經】的內容、道理, 一時想不通,不要灰心,要多看幾遍、多想幾次,再請教自己的上師。要是真的不明白,那聽了【華嚴經】又有甚麼好處呢? 這【華嚴經】,祇要一經於耳根,功德就不可思議,將來(或許下一世)會開悟也說不定啊!  
   
華嚴祕史與龍樹菩薩再得【華嚴經】  
在佛陀成佛的第二七日,天人下凡請世尊開示,佛陀於菩提樹下為文殊師利、普賢等上首菩薩宣說自內證法門,講了【華嚴經】。當佛陀講說此經至第九會「入法界品」時,聲聞弟子才有列席聽法,但是祂的弟子如舍利弗、目犍連都聽不明白。【華嚴經】經過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阿難尊者等在鐵圍山結集完成之後,文殊師利菩薩見機緣未俱,決定暫將【華嚴經】收藏在「龍宮」內,故那時此經未曾公開傳世。眾阿羅漢是知道有【華嚴經】,由於其內容沒有一位阿羅漢能理解,所以當五百位阿羅漢在靈鷲山第一次結集經、律的時候,並沒有將這本經結集出來。經過六百年後,龍樹菩薩出世,祇將【華嚴經】下本(十萬偈本)從龍宮取出。  
     
  註:  
 
佛陀成道後於初七、二七或三七日講說【華嚴經】,當時佛陀尚未渡化如五比丘、舍利弗、目犍連及眾聲聞弟子等。眾阿羅漢弟子祇於後期(根據四十華嚴「入法界品」即第九會記載)才出現在聽法之場所。
根據《大智度論》,大乘經典是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阿難尊者等,在鐵圍山結集「菩薩藏」期間,同時結集出【華嚴經】;而靈鷲山第一次的結集是「本緣部」、「阿含部」等小乘經典,所以沒有包括【華嚴 經】。
 
     
  佛陀滅度後六百年,當時有龍樹菩薩自信已讀盡世間所有書籍,打算開宗立派, 但遇上大龍菩薩並得他啟發,於是龍樹菩薩獨坐一水晶地台密室中進入禪定,大龍菩薩將他引入大海龍宮。在龍宮裏,龍樹菩薩研讀了不少深奧的大乘佛典,他見龍宮內有上、中和下三本【華嚴經】,上本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華嚴經】的經文浩瀚,非人間流傳之經典可以媲美,他認為上、中兩本之頌數、品數浩大過繁,非人間所能受持。因他能過目不忘,記憶力特別好, 把經文記得清清楚楚;再者,龍樹菩薩徵求得龍王同意後,便將其中一部分(包括【華嚴經】“下本”十萬偈四十八品,又或謂三十八品)大乘佛典帶回人間,再著手整理後加以弘揚。西藏也譯出並保存了這「十萬偈本」。  
     
  註:  
 
一四天下微塵數品即一個須彌山、一個日月、一個四大部洲,加起來叫一四天下;在這一四天下之內,盡虛空微塵的數目是品數。
龍樹菩薩也在「南天鐵塔」中取得密教典籍,然後將其傳到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