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羅漢得道,證得的是「有餘涅槃」,而大阿羅漢入最甚深之定境可達到八
萬四千劫那麼久,但現在很難有人相信這種事了。
註:八萬四千是古印度常見數字的形容詞之一,不是個實數,祇表示數量極
多的意思。八萬四千劫即表示很多很多劫、極多劫、無限劫。
關於阿羅漢入定,我們可追溯到唐朝玄奘法師到印度取經路途上的一個記
錄。根據《大唐西域記》,玄奘法師走過新疆天山以南,到了印度北邊,靠
近喜馬拉雅山後面的一座雪山地方時,天氣很冷,但是其中的一個山頂上卻
沒有雪,雪落下來也不積留。玄奘法師覺得很奇怪,便跑上去看,發現地上
有很多粗長的頭髮。他開始挖掘泥土,看看是甚麼東西在下面,或可能有人
不慎跌入洞隙而被埋了。結果真的挖出一個很高大的人來,玄奘法師發現那
是一個打坐入了定的人,於是就用引磬在他耳朵邊叮叮叮,慢慢的敲。
這人出定後說:「我是迦葉佛末法時期的比丘,出家後自己自修得定,在這
裏入定等釋迦牟尼佛下生人間,好向祂請教。」
玄奘法師知道此人是阿羅漢,便說:「釋迦牟尼佛已經進入涅槃了。」
這人說:「那我再等吧! 等下一次彌勒菩薩來吧!」
玄奘法師拖住他的耳朵說:「老兄,你慢一點入定,這樣不是辦法,等彌勒
菩薩再來時,你就出定去找他? 但誰來通知你出定呢?」
這人說:「這也對呀!」
玄奘法師說:「你有辦法出神離開這個身體嗎?」
(按:出神並不容易,很多修行人坐了幾十年,神識都不能自主離體。)
玄奘法師再告訴這人:「我要到印度取經,現在你先去大唐投胎,將來做我
的弟子。到了大唐向那座最大的宮殿去投胎當太子,等我回來。」
玄奘法師二十年後回來,見唐太宗說及此事,要找這個來投胎的太子出家,
但查遍後宮,當天沒有太子出生,結果發現武將尉遲恭的家眷在那天生了一
個姪子。原來那位阿羅漢來大唐投胎時,把尉遲恭的將軍府錯認為皇宮。
唐太宗對尉遲恭說:「朕要出家,但當皇帝不能出家,你就讓你家那個姪子
代替朕出家吧!」 皇帝下旨命其出家,尉遲恭的姪子當然要遵旨出家,但
他有三個條件,一車美女服侍他,一車酒肉,一車經書。這就是玄奘法師後
來所創立的唯識宗之傳人──窺基法師,後來的人稱他為三車和尚,這是譏
笑他呢!
玄奘法師想:「那位阿羅漢定力那麼高,見面時應該認識我!」 豈知阿羅
漢、菩薩投胎後都有隔陰之迷,當尉遲恭的姪子見到玄奘法師時,祇覺似曾
相識,對彼此當時最初見面的約定卻弄不清楚來龍去脈。
玄奘法師挖出來的這位阿羅漢,他用清淨、一念空的法門入定,忘掉身體、
氣候的變化、地球的各種物理變化,就住在這個空上(念空不是真住,那是
假住,住在空上是不究竟的),這種境界叫「有餘涅槃」。餘下甚麼? 簡單
說“餘”就是“餘下習氣”。因為這位阿羅漢的習氣沒有改變,所以轉胎一
來,自己剩餘的習氣便爆發顯露出來,他自然要功名、富貴、美人、香車,
甚麼都要,在【維摩經】裏叫做「結習未除」。
有餘涅槃是阿羅漢境界,不徹底的、不究竟的;無餘涅槃是佛境界,是非常
徹底的、究竟的。佛陀說:「學佛第一個發願是使一切眾生都成佛,讓其都
能夠達到與“我”一樣的成就,“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所以,學佛首要是發願,大乘佛法如果沒有這個願力,學佛是不會有大成就
的。如果學佛行者於修學的過程中,仍覺得自己很痛苦、煩惱,而本身又沒
有發起大乘的願力,他祇是用消極的、逃避的態度去行持,那麼他就得不到
佛法真正的精神及真髓,連阿羅漢的境界都談不上。學佛不是為自己,是為
一切眾生。
菩薩的神力和聲聞的神力有所不同,菩薩的神力是「自在」神力。【地藏
經】云「阿羅漢入定觀察」,即是阿羅漢不入定便跟凡夫一樣,不能知道一
切。菩薩就不同了,甚麼原因呢? 聲聞有出定、入定,而菩薩沒有出定,
也沒有入定,「自在」表示可以沒有障礙地隨意示現。
寧波車的回憶和感慨(2014年):「在年輕時,遇到教授我修習禪定的上師,
他初次見我便說:『咦! 行者,怎麼你人在行走而神識仍保持在定中? 你
這樣做是對自己不好的。喂,年輕人,你醒醒吧!! 橫豎你人的身體都出
了定,就趁這個機會,好好造一些利益眾生的事吧!!!』 寧波車這才如
夢初醒,明白“人間”與“定中”不能兩者並存,於是將神識完全與身軀復
合,為如來家業荷擔了三十多年,色身亦漸漸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