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要

简繁转换 - 简体

 
上師在1993 93日開示
2014924日(約二十一年後)上載網頁


1. 見過有些老人家講自己幾十年來從未看過牙醫,說完這番話不久,食東西時
不小心就咬崩了牙,終於要去看牙醫。
2. 有人曾說過自己在行業中二十幾年,從沒有仇家,人緣又好,結果不久就被
人「篤背脊(背後講是非)」。
3. 父母長輩教導後輩,都是叫人「不要說太自滿的話,否則會有報應」。我們
或許會認為長輩的教導是迷信、嚕囌、囉嗦、長氣,甚至厭煩,但細心想
想,分析一下,自滿使自己少了防備心,禍患由此而起。說會有「報應」並
不是恐嚇,而是為了要我們加強警戒,所以「自滿」是會阻礙一個人進步
以上是世間法例子,出世間法則會影響日常修持,如持咒和禪定。

內容
(A)
1. 自滿是一種驕傲心態,會影響行者之修持進度。
2. 以往人們初學禪定,因生活簡單,心地單純,一旦坐下來,妄想紛飛
的心念就很容易降服。近代人,日常生活忙碌,有時也因「無事忙」
而令學習禪坐時心神紊亂,繼而形成「心神散亂」
3. 「心神散亂」是發生在你要專注「息心」之目標時。如你的心轉移到
其他目標,而不是保持應觀目標上,表示你已被「散亂」所動。例如你觀想釋迦牟尼佛時,心卻跑到觀世音菩薩/度母上,雖然祂們也是觀想目標,卻不是你原先那刻應觀目標,顯示你的心已被散亂所動;
又或當你觀想種子字時,心卻在想當天自己上街的情景。
4. 散亂也分粗細:
- 心稍微想到別物但未失去原觀目標,是「細散亂」。
- 如失去了原觀目標,是「粗散亂」。
(B)
1. 另一種隨著煩惱而來的心是「掉舉」(mental excitement),即是發生在
專注觀想之目標時,自己的心遊蕩到你所喜樂的東西,就叫「掉
舉」。
2. 例如你正努力觀想佛像修息心時,自己的心卻在追憶與男朋友/女朋
友享用燭光晚餐等“愉悅”之事情,這些事情都是使你「樂於執」的
關鍵重點。
3. 僅是輕微樂於執境,仍未失去觀想專注之目標,是為「細掉舉」。
細掉舉尚不致打斷持咒或禪修之線,因它像小魚游來游去還不致於攪
動到水。
4. 若原先該觀目標完全不見,就是自己的心“完全”陷入「樂於執」之
目標,這是「粗掉舉」。
5. 粗掉舉也會有感應,亦會有「定」境出現,這是「假相應」、「
正定」,也能見到境界,這名為「幻化通靈」之境界,令人所見一切
事物更“似是而非”。


如何去分辨「是」與「非」境界,「真」與「假」境界? 其實即分辨是「
染心」和「清淨心」。

1. 清淨心就像人遇到山泉要飲水,要喝平靜、詳和的水,因比較清澈。
2. 污染心的水,就像瀑流、激流的水,混有淤泥和污穢物。
3. 要知人類的心,沒有一息平靜(近代人),如何去把污染心降服,使混濁水
分隔出清淨、永不揚波的水呢? 於是佛陀就宣說神咒,把人類思維的清
濁用「力」、用「法」使其分開。人類雖然已學會了咒語,仍是清濁不分
(日常生活中,黑白是非不分),且在持咒時也不分(靜噪不分),習禪定便
出現邪定覺受行者宜注意分辨清濁,去除污染心,達至清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