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再談瑜珈士
|
|
|
|
|
|
简繁转换 - 简体
|
|
|
|
|
|
◆ |
瑜珈士在藏文叫「那久巴」,這是正確的專有名詞;意指證得本來原始自然本性者。 |
|
|
◆ |
咒士和瑜珈士是有差別的。咒士以咒來修行,可是不能解脫生死,祇能往生具樂剎土。瑜珈士是藏傳佛教無上密部的修行者,雖然免不了會動用密咒,但以氣脈明點和空性智慧為主要修行,其最終修持目的是即身成佛,解脫生死。 |
|
|
◆ |
藏傳佛教的修行者,有些是有家室的瑜珈士。在古印度,佛陀傳下兩種修行制度:出家傳承和瑜珈士傳承。在小乘戒律中,才有剃度出家的制度,而就大乘的角度來說,菩薩戒高於小乘戒律,但是菩薩戒中沒有剃度出家的制度。原因是一個人的修行修得好不好,關鍵是內在的實修有沒有進步,這與外在是否有剃度出家關係不大。所以在古印度和西藏,一個人如果能精進修持,無論是否出家,大家都會敬重。古時候,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大部分都是瑜珈士,龍樹菩薩的師父撒拉哈達大師也是瑜珈士。 |
|
|
◆ |
瑜珈士從小就像出家眾一樣修行,但不會剃度出家,祇受圓滿居士戒、菩薩戒,受密法的灌頂,並持守密乘的戒律。長大後,雖然他們也娶妻過在家生活,但是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在修行上。因為他們不屬於出家眾,所以不能參與出家眾的活動,例如佛學院祇有出家眾才能就讀。在白月黑月誦出家戒或結夏安居時,瑜珈士就必須離開出家法師修行的地方。 |
|
|
◆ |
蓮華生大士將佛法傳到西藏時,把這兩種制度一併傳入。在西藏,修行者於小乘的部分一定要受居士戒,因為這是一位佛教徒最基本要受持的戒律;大乘的部分就會受菩薩戒和密乘戒。受了居士戒以後,要不要剃度出家純是自己個人的選擇。所以,至今西藏修行者有兩種制度,一種是出家眾的制度,另外一種是瑜珈士的制度,印度語稱為「白衣阿羅漢」。在西藏,修行者仍是以出家眾為主,偶而會有瑜珈士的系統存在。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