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阿羅漢

简繁转换 - 简体

 
中國對十八阿羅漢及五百阿羅漢之崇拜甚為風行,十八阿羅漢(其實祇是十六
位)在很多比較大的寺院都有供奉,而供奉五百阿羅漢的就不太多。現存的五
百阿羅漢堂有北京碧雲寺、成都寶光寺、蘇州西園寺、常州天寧寺、寧波七塔
寺、上海龍華寺、武漢歸元寺、昆明節竹寺、福建邵武府泰寧縣瑞豐巖五百阿
羅漢院等處。五百阿羅漢是指已證得無學果之五百聲聞,即經論中常見之五百
阿羅漢、五百比丘、五百上首。
 
何時開始有五百阿羅漢形象呢? 中國五代時期,崇拜阿羅漢之風興盛,吳越
王錢弘俶造五百銅阿羅漢於天台山方廣寺。後周顯德元年
(954年),道潛禪師
得到吳越王錢忠懿的許可,遷雷峯塔下十六大士像於淨慈寺,創建五百阿羅漢
堂。從《五代名畫補遺》記載,唐代著名雕塑家楊惠之在河南府廣愛寺塑了五
百阿羅漢,這是最早的五百阿羅漢形象。
 
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造阿羅漢像516尊,奉安於天台山壽昌寺。宋代以後
,各地寺院中普遍設阿羅漢堂供奉五百阿羅漢。
 
有關五百阿羅漢之本生、因緣、授記等事,在佛典中皆曾敘及:
  1. 據《十誦律》卷四所記,認為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即有五百弟子,在
  佛說法時常隨侍左右,他們是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位的五百位聲聞,稱
  為「五百阿羅漢」。
2. 依據《法住記》,認為十六阿羅漢各有駐地,各有部下,從五百阿羅
  漢到一千六百不等,五百阿羅漢是其中最起碼的一組……。
3. 《大明續藏》第四十三帙收有《乾明院五百羅漢名號碑》一卷。
4. 【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載,佛陀曾授記僑陳如比丘,謂彼當
  供養六萬二千億佛,然後成佛,號普明如來。其餘如優樓頻螺迦葉、
  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㝹樓馱(又名阿涼樓馱,
  即阿那律)、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亦皆曾蒙受成
  佛之授記,且同號為普明如來。然經中未一一列舉五百阿羅漢之名字
  及其具體事宜。
5. 【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記載了佛滅度後,以摩訶迦葉尊者為上
  首,會合五百比丘(阿羅漢)共於摩揭陀國王舍城之畢波羅窟(Pippala)
  或七葉窟(Saptapa)結集法藏(即編纂佛經),名為最初結集或五百結
  集;南傳佛教又有五百阿羅漢參加在斯里蘭卡舉行第四次結集,以造
  《大毗婆沙論》的傳說。
6. 【舍利弗問經】中記載,弗沙蜜多羅王滅佛法後,有五百阿羅漢重興
  聖教。
7. 相傳在阿育王時,有五百阿羅漢與五百凡夫僧齊集合誦佛法。
8. 【遊行經】提到供養五百阿羅漢,獲福無量;佛告羅云:「眾僧斯有
  幾人? 上座是誰?」 羅云白佛言:「和上舍利弗最為上首,及諸神
  德弟子有五百人。」……佛告羅云:「今施五百阿羅漢之功德,若從
  眾中僧次,請一沙門,請已,供養。計此眾中差人之福,及與五百阿
  羅漢之福,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不可以譬喻為比。」
9. 【賢愚經】中記載,認為他們前身是五百隻大雁。一次雁王誤入網中
  ,獵人欲待捕殺,雁羣中一雁在雁王前撕心裂肺地哀叫,雁羣亦在半
  空中盤桓而不去。獵人由此大為感動,便放了雁王,此雁王即是佛祖
  釋迦牟尼,五百大雁即五百阿羅漢。
10.《大智度論》中記載,五百仙人飛行空中,有甄陀羅女於雪山池中載
  歌載浴,眾仙聞女歌聲,心狂意亂,頓失禪定,失足墮地。此五百仙
  人即五百阿羅漢。
11.《大唐西域記》中記載,南海之濱有一株枯樹,內中穴居五百蝙蝠。
  一日眾商侶燃火取暖,其中一人誦讀經藏,蝙蝠聞經,不避火燒而心
  歡喜。此五百蝙蝠即在迦濕彌羅國結集之五百阿羅漢的前身。
12.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他們是佛祖感召下的五百強盜,放下屠刀而成阿
  羅漢的。
 
有關五百阿羅漢的傳說,各各有其不同因緣,往往梵漢並舉,並有生值佛世者
及佛滅後出世者;仔細研究之下,會發現所舉頗為雜亂,且充滿神異,有的用
梵名,有的則用漢名,極不規則,而且沒有一一記下五百阿羅漢的名號,此或
由於為充五百之數。五百之數固然是湊足了,但不符合佛經上所說五百聲聞弟
子。釋迦牟尼佛座下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常隨眾),從中挑出五百阿羅漢與阿難
把佛所說的話全部記錄下來,佛經卻沒有列出五百阿羅漢之名字,因"五百"在
佛經是表示"為數眾多"的數目字。
 
考究五百阿羅漢名號的出處,都是從一些經論或傳說雜湊而成。由於五百阿羅
漢的盛行,南宋時有位高僧道素上人特為五百阿羅漢一一編號定名,並專門刻
了一道《江陰軍乾明院五百羅漢名號碑》,他定名的五百阿羅漢第一位是阿若
僑陳如尊者,即最初跟隨佛陀出家的五比丘之一,第五百位叫願事眾尊者。就
這樣,本來沒有家世、沒有姓名的佛典裏的五百阿羅漢被具體化、個性化了。
雖然是附會之舉,但道素上人確立的五百阿羅漢每一位都有經典依據和歷史來
源,有些是佛的大弟子,有些是印度佛教史上的著名祖師、高僧,如龍樹、龍
猛、無著、世親等;還有一些中國佛教史上的大德,如悟達尊者(第117尊)、
善慧尊者(第131尊)、法眼尊者(第151尊)……等共有四十九位尊者,都是經過
嚴格篩選而定的。這個五百尊阿羅漢的名號記載,並不是最早的,就目前有關
文獻來看,現存較早的是廣西宜山縣白龍洞摩崖上,發現了北宋元府元年
(1098)的「供養釋迦如來住世十八尊者五百大阿羅漢聖號」摩崖碑刻,且排列
順序與道素和尚有所不同。以白龍洞摩崖和乾明院碑相比較,兩者所列阿羅漢
名號和排列次序雖不完全相同,前者鐫刻雖早於後者三十六年,但因發現甚
晚,所以,自宋代以下,尤其是近現代的寺廟中,有阿羅漢堂供奉五百阿羅漢
的,均大致以乾明院碑為根據。
 
眾所周知,阿羅漢神通很大,且與世人有緣,五百阿羅漢(民間之濟公活佛被
列在阿羅漢羣內)名號不同,形色各異,但在世人心目中,阿羅漢被視作「力
量」與「吉祥」的象徵,人人喜歡買造像在家中點綴作飾物,甚至供奉。五百
阿羅漢之存在也可說是「弘法利生」之善巧方便法門了。
 
最後,略說一佛經故事(原公案出自【雜譬喻經】卷十):
佛陀入涅槃五百餘年之後,在古印度地區有一位國王,修學佛法非常精進,並
且還以最好的飲食供養出家眾。在他所供養的出家眾當中,就有一位已經不受
生死輪迴、解脫自在、得知宿命的阿羅漢聖者。
 
距離不遠的地方,還有另一個國家,該國的國王,也以各種美食供養當時印度
的婆羅門修行人。這位國王用金玉珠寶和綵綢流蘇,製作了五百支傘形的精緻
寶幢,極其珍貴華麗,但是卻沒有人會舞弄這種寶幢。於是,國王慎重地宣佈
:凡是有人俱有耍舞這種大寶幢的技藝,就要送一支這種珍貴無比的寶幢給他
 
當時,遠方許多國家中的貧苦百姓們,都聽到了這個消息,競相走告。其中有
五百位窮人從各地匯集至一處,共同切磋了舞弄把耍這種寶幢的各種技巧,然
後邀約一起出發,要到該國去獻藝,以領取價值不菲的寶幢,希望從此大富大
貴。
 
當他們一路辛苦地走到半途,盤纏、糧食即將用盡,恐怕無法到達目的地了。
其中一位同伴建議說:「聽說這附近有一個國王,供養許多的出家人,我們不
如先到那裏去,假裝跟著出家,等吃、住都不成問題了,再想辦法到另外那個
國家去賺取寶幢。」 大家一致贊同,於是便前往到那位已證阿羅漢的比丘
處,要求出家。
 
這位證果的阿羅漢,一見這羣貧人,馬上明白了這五百人的宿世因果。原來他
們的過去生,在惟衞佛時代,曾經全都是一位長者的家奴。這位長者敬信三寶
,經常供養出家法師,而每一次的供養,都是由這五百個家奴負責料理烹煮、
恭敬侍奉,並且在長者家中,又常常聽聞法師們講經說法。這五百人往生之後
,因為供養僧寶的功德,升到天界去享福。現在,雖然天福享盡了,但是,曾
經聽聞過佛法,善根種子萌芽,因此,這一生才有前來出家的因緣。阿羅漢雖
然知道這五百人求出家的目的,並不是真正發心要修行,祇是為了要接受供養
,然後籌措旅費去他國賺取寶幢。但是,阿羅漢觀察到他們得度的因緣已經成
熟了,於是就為他們剃度,並傳授戒法。
 
五百位剛出家的法師接受戒法後,阿羅漢便帶他們到皇宮接受國王的供養。應
供結束之後,阿羅漢告誡五百位法師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
不了道,披毛帶角還。』 所以,如果你們沒有精進修行的決心,將來就得生
生世世當牛馬、奴婢來償還國王的供養。」 這五百位法師聽了都非常地害
怕,於是日夜精進修行,禪坐、觀行,一點都不敢放逸懈怠。經過了九十天之
後,全都證到阿羅漢,遠離了所有的痛苦與煩惱。
 
這五百位阿羅漢在通徹了一切的因果後,發心要向世人說明他們入道證果的始
末,就一起到了要送寶幢的皇宮,向國王及在座的婆羅門修行人說:「我們已
經破除了貪、嗔、癡三毒,也熄滅了色、受、想、行、識五陰熾盛的痛苦,更
遠離了色、聲、香、味、觸、法六衰的執著。您們可以嗎?」 在座的人都很
驚訝地看著他們,無言以對。
 
阿羅漢接著說:「我們原本是為了改善我們的貧窮,要來貴國耍藝、賺取寶幢
,求取大富貴,沒想到途中因盤纏用盡而出家。由於精進不懈,如今都證得了
阿羅漢果,所有的煩惱火燄都被我們的智慧法水撲滅了,身心得到了大自在!
這真是無上富足的快樂啊!」
 
(按:這五百位窮人之追求財寶、富貴,是芸芸眾生的縮影。一般世俗人的生
命價值,大多是在"無常"中追求豐裕的物質生活和享受。大家要知道,執著於
財富、權位、物質的林林總總享受 ...,祇會帶來更多不安和進一步心靈的貧
窮,況且世間的一切即使很方便地得到,亦無法長久擁有。聽聞佛法,讓我們
明白人生的真理,體悟到心境保持安詳自在,才是超越世間一切的真正富貴和
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