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行陰十魔 |
|
|
|
|
|
简繁转换 - 简体
|
|
|
|
|
|
(1) |
在這禪定境界中,精細研究,窮究各類生命的本元,於是妄自起計(推理)度(想像),墮入兩種無因論:
1. |
他到此程度,生機已經完全破了。由於眼根本來俱有的八百功德,看見了八萬劫內,一切眾生在生命業力之流中,猶如輪轉一樣迴環往復其處,死於此而後復生於彼。對八萬劫以外,卻渺冥無有所見。故而認為世間一切萬物,八萬劫以來,本來是無因而自有的。 |
2. |
對於生命的來源,他認為已見到其根本,八萬劫以來,就沒有改變過。本來就見不到甚麼菩提正覺之性,那裏更有甚麼成菩提的事實呢? 故認為現在的一切物象結果,本來都是無因而來的。 |
這種理論,認為宇宙萬有的根本,是冥然無因而自生的,萬有現象,都是自然的規律,起初既無為甚麼目的之因,終亦無有因之果,相同於自然物理論者的一部分理論,名為第一外道。 |
|
|
|
|
|
(2) |
因妄自起計度,墮入四種遍常論:
1. |
窮究心和心境所生的性能,兩處都是無因。由此修習心空,能知兩萬劫當中,十方空間所有眾生的生滅現象,因此推想心境性是經常存在。這種理論,相同於精神不滅論。 |
2. |
窮究四大本元,認為地、水、火、風,物質四大本元性能經常存在。這種理論,相同於物質不滅論。 |
3. |
窮究六根,末那(與生命俱生的我執)和所有身心的執受作用,認為它的性能本來經常存在。 |
4. |
由於已滅盡妄想的本元,生滅的妄想心已經消滅,所以認為在理性中,是不生不滅,設想一個超越妄想的理性,是經常存在。因為推理想像某一事物的經常存在,亡失了正遍知,迷惑了菩提正覺,名為第二外道。 |
|
|
|
|
|
|
(3) |
於自他之間(主觀的我和客觀的外境)生起推理和想像,墮入四種顛倒的見解,生出一分無常,一分常論:
1. |
認為自己的靈妙靈明之心,能遍滿十方世界,就以這個是最究竟的神我,惟有我的心性,才是常存,其他一切,則有生滅,是無常性(這種理論是瑜珈學術根元)。 |
2. |
這個人不反省觀察自心,祇遍觀十方無數無量國土世間,見到劫運毀壞時,無一物可存,名為無常種性,然那個空界的性能,卻不受影響,就名之為常存之性。 |
3. |
這個人觀察自心,精細微密,猶如物質的微塵(相同於物質的原子能),雖周流六虛,變動不居,天然性能,根本沒有移改,它卻使這身體,即生即滅,它自己本來不壞,名我性常存,然從我天然之性流出的生死作用,名無常之性。 |
4. |
這個人自知想陰盡,見到生命本能活動的行陰流行不息,就推理行陰就是經常存在的常性,而色(心物的光和能)受(感覺)想(思想)卻已滅盡,名之為無常性。 |
以上的人,名為第三外道。 |
|
|
|
|
|
(4) |
於時間和人我,生起推理和想像,這個人就墮入四種有邊論:
1. |
這個人心裏推想生命活動的生元,是本能地流行不息,可以推測到過去和未來的,就名為有邊;推測現在的心,是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無邊。 |
2. |
可以看到八萬劫初,就有眾生存在。對於八萬劫以前,寂然不聞不見。認為八萬劫以前無聞無見處,就名為無邊。當八萬劫開始有眾生時,就名為有邊。 |
3. |
認為自己遍知一切,已證得無邊性。其他人都顯在自己的能知性之中,但是自己卻不知其他人等能知之性的邊際。於是認為別人都不能得無邊之心,祇是俱有有邊之性而已。 |
4. |
窮究行陰的空性,認為一切眾生的一身之中,都有兩面的作用。一半是生起作用,一半是空。故認為世界上一切所有,也是一半有邊,一半無邊。 |
以上的人,名為第四外道。 |
|
|
|
|
|
(5) |
在所知所見的境界中,生起推理和想像,這個人就墜入四種顛倒的見解:
1. |
觀察生命本能活動中的變化之元,見到遷流不息的,就名之為變;見到相續運行的,便名之為恆;見到自己所見的,就名之為生;見不到能見的,便名之為滅;在相續運行的基本原因中,認為另有一個不斷的性能,就名之為增;正在相續運行中,有空隙隔離之處,便名之為減;見到其各個存在處,就名之為有;見到其各個亡失處,便名之為無,這都是由用心觀察所得而發生差別的知見。若有求法的人來問,他就亂其言語,使人遺失其本來要問的問題。 |
2. |
仔細觀察其心,都各自沒有固定的存在,認為自己因無而得證。若有人來問,就祇答一個“無”字,再沒有其他言語可說。 |
3. |
仔細觀察其心,都各自有他動念的起點處所,認為自己因有而得證。若有人來問,就祇答一個“是”字,也沒有其他言語可說。 |
4. |
見到了有與無,但他的境界卻陷於矛盾之中,其心也因之而亂。若有人來問,就說“亦有就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矯亂其辭,使人無法窮詰。 |
以上的人,名為第五外道。 |
|
|
|
|
|
(6) |
他看到生命的本元,運行不息,生起推理和想像,就墜入死後有相的顛倒知見中。或堅意固守此身,說四大種性之色就是我;或認為我的自性圓融,普遍包含著一切物理成分;或認為眼前的物理光色,跟著我的運用,起循環往復的作用,全都是我所顯現的;或認為我依附在生命本能活動的中間,我就在物理色相之中。
從這四種循環相對現象中,認為菩提和煩惱,可以並駕齊驅,互不相觸。
這樣的人,名為第六外道。 |
|
|
|
|
|
(7) |
對於已除滅了色受想的陰境中,生起推理和想像,就墜入死後無相的顛倒知見中。他見到色相終歸消滅,心念本來就無所繫。他認為領受的感觸作用及其性能也會消滅、消散,即使還有生理,如果沒有領受感觸的想念之心,等於草木一樣。現在這個生理實質猶在,尚且無相可得,死後那裏更有相可得。如此研探,由色受想行四陰的互相反覆,故有八無相的理論。認為涅槃因果皆空,都是究竟斷滅的。
以上的人,名為第七外道。 |
|
|
|
|
|
(8) |
在行陰還存在的境界裏,見到色受想三陰已滅,認為行陰是有,色受想三陰是無,就會墜入死後一切皆非的顛倒理論。在色受想的作用中,看它好像是有,又好像是沒有。在本能活動的行陰境界中,觀察它好像是沒有,卻又並不是沒有。窮究以上四陰互相對待的八相,都不是固定的現象,就說死後也是有相存在,也是無相可得。又推想一切本能活動的作用,都是在虛妄的變遷。覺得已領悟到真理,認為有無都不是,以致虛實失措,茫然沒有把握。
以上的人,名為第八外道。 |
|
|
|
|
|
(9) |
認為身死以後甚麼都虛無,生起推理和想像,就會墜入七種斷滅的理論。或認為死後身體斷滅,或欲念、痛苦、極樂、極捨滅盡,這樣就是畢竟的無。如此推求,窮盡七際(地、水、火、風、空、識、覺的七種邊際,又有說是四禪和四空天等),滅了便不會再有。
這樣的人,名為第九外道。 |
|
|
|
|
|
(10) |
認為身死以後,決定是另有存在,生起推理和想像,就會墜入有五種涅槃的理論。或以欲界天人光明清淨的境界,發生愛慕;或以初禪離生喜樂的境界,不受憂慮所逼;或以二禪定生喜樂的境界,不為苦痛所逼;或以三禪離喜得樂的境界,惟有極悅隨順而住;或以四禪捨念清淨的境界,苦樂雙亡,再不受輪迴生滅性的影響。誤認為這五種有漏境界,就是絕對安隱、真正涅槃所依。
以上的人,名為第十外道。 |
|
|
|
|
|
以上所說的十種禪定中的狂妄知解,皆是自心行陰在生命本能活動中的用心交互作用,所以顯現這些狂妄知解的悟境。眾生頑迷不識,自己不肯反省忖量,遇到這種境界現前,就以此愚迷作為正知解,自稱已登聖人的地位,實在是大妄語,結果墮落到無間地獄。在末法時期,當依釋迦佛所教,宣揚其中義理,莫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護一般修學的人,使其得無上大道。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