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
薩 行 願
|
一切菩薩初發心時,必自利利他而發此通願(四弘誓願)。以所願廣普故曰 "弘",自制其心故曰 "誓",志求滿足故曰 "願"。【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 七曰:「一切菩薩復有四願成熟有情住持三寶,經大海劫終不退轉。」可見要 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菩薩並不容易。 菩薩是梵文的音譯,並且是簡譯,全譯是「菩提薩埵」。 "菩提" 是覺, "薩埵" 是有情;菩薩便是 "覺有情"。有情是指有情愛與情性的生物,那就是 動物。菩薩是覺悟的有情,並且也能覺悟一切眾生的痛苦,同情一切眾生的痛 苦,進而解救一切眾生的痛苦。菩薩的本義和民間的觀念大不相同,菩薩是信 佛、學佛之後,發願自度度他,乃至捨己救人。 不過,從最初的發心發願,直到成佛為止,都可稱為菩薩,所以有凡夫菩 薩與賢聖菩薩的分別。通常在佛經上所說的菩薩,指的都是聖位菩薩;菩薩共 分五十二個階位,祇有十二個階位是聖人,那就是從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覺、 妙覺。妙覺菩薩就是佛,等覺菩薩是即將成佛的大菩薩。最熟悉的觀世音、大 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便是 "等覺"位的大菩薩。 |
一切菩薩於因位時應發起四種廣大之願(又稱總願、四弘願、四弘行願、 四弘願行、四弘誓),有關四弘願之內容與解釋,散見於諸經論,然各經所舉 頗有出入,一般採用《六祖壇經》之說,即: 1.眾生無邊誓願度,謂菩薩誓願救渡一切眾生。 2.煩惱無盡誓願斷,謂菩薩誓願斷除一切煩惱。 3.法門無量誓願學,謂菩薩誓願學知一切佛法。 4.無上佛道誓願成,謂菩薩誓願證得最高菩提。 此四弘誓願可配於苦、集、滅、道四諦,前一誓願為利他,後三誓願為自利。 |
菩薩亦生起五種願心。即: 1.發心願,謂初發無上大菩提心。 2.生願,謂為利他,願未來世生於善趣。 3.境界願,謂為利他,求於未來世得知五無量境界(眾生境無量、世界無量、 法界無量、調伏界無量、調伏界方便界無量)之智。 4.平等願,謂為利他,願未來世成就一切菩薩四攝行平等。 5.大願,謂為利他,願未來世以四攝法平等饒益眾生。 此五願中,第一願為自利之願,後四願則屬利他之願。 |
密宗依《佛頂尊勝陀羅尼念誦儀軌》、《受菩提心戒儀》等所舉: 1.眾生無邊誓願度-以度一切眾生為願,是願求東方阿閦佛內證之菩提心也。 2.福智無邊誓願集-以集成無邊功德為願,是願求南方寶生如來內證之福德 者,福智圓滿之位也。 3.法門無邊誓願學-以學顯密大小教法為願,是願求西方阿彌陀如來清淨之轉 法輪智也。 4.如來無邊誓願事-以成供養諸佛利樂眾生二事為願,是願求北方不空成就佛 之內證大精進智也。 5.無上菩提誓願成-以成就究竟之果德為願,是願求中央大日如來之法界體性 智也。 |
《佛頂尊勝陀羅尼念誦儀軌》曰:「若於本教尊勝陀羅尼經,每於白月十 五日,除滅業增福延命,要期誦一千遍,證出世三摩地,得不忘陀羅尼。 ‧‧‧‧‧‧若欲持誦,至道場先雙膝著地,禮毗盧遮那佛及八大菩薩,發露懺悔, 發五大願:(一)眾生無邊誓願度,(二)福智無邊誓願集,(三)法門無邊 誓願學,(四)如來無邊誓願事,(五)無上菩提誓願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