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經中,我們可閱讀到有關智慧劍(金剛劍)的資料: |
●
|
【金光明經】卷五空品謂:「以智慧之刀,斷裂煩惱之網,觀五陰舍宅悉
皆空寂,而證無上道。」 |
●
|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八(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靜慮波羅
蜜多品第九之一云:「安處不動猶若金剛。以智慧劍斬煩惱賊。破生死軍
摧伏魔怨。荷負一切令諸眾生皆得解脫。」 |
●
|
【維摩詰經】說:「以智慧劍,破煩惱賊。」 |
●
|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二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
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 詔譯 |
|
云:「...。 復次光聚王,又如持明人善修瑜伽悉地法門,於祕密五種縛
中而受繫縛。隨所作法不越三昧,是人以一大明句力,悉能斷除彼一切縛
,而獲安住祕密行門,雖在繫縛中常不離三昧。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亦
復如是,於五欲境中嬉戲順行,隨其所作不壞正行。是菩薩以一智慧明力
,悉能清淨一切染法,於一切智心而能安住。雖受五欲樂,常生梵天界。
光聚王,又如世間善用劍者,於其劍法巧妙精熟。是人一時隱覆利劍,獨
行曠野險難之處,於其中路忽見一人,單己無伴復無器仗。時用劍人見彼
人已,生悲愍心即相附近,而謂言曰:『汝今獨行一無伴侶,又無器仗,
將何護身?汝今同我隨其所往,終不令汝有所闕失。若忽值遇盜賊等事,
我當為汝作大救護。』言已同行,於其中路忽逢賊眾,時同行人不知此人
先隱利劍,見是賊已即生怖畏。時用劍人發勇猛心無所怯懼,即出其劍與
彼賊眾而共鬥敵。時彼賊眾皆悉斷命,其用劍人自護身已,復能防護彼同
行者,咸得安隱過斯險難。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而能具足種
種方便執智慧劍,雖於五欲境嬉戲順行,終不暫令身根起放逸事,能為身
根作大防護。設於異時遇煩惱魔,菩薩亦復無所動轉,被精進鎧不生怖畏
,以智慧劍斷煩惱網,悉令清淨。」
|
在藏傳佛教中,觀音、文殊與金剛手菩薩,是分別代表大悲、大智、大力
的三大菩薩。由於覺悟成佛的關鍵在於智慧,所以,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對
所有修行者而言相當重要。 |
●
|
文殊菩薩是三世一切諸佛智慧的總相,雙手均拈蓮花當胸轉法輪印,左肩
上蓮花放有經書、右肩上蓮花豎立智慧劍,象徵智慧由諸經中獲得,並以
智慧劍斬斷諸煩惱與執著。故常持誦文殊咒,可以增長智慧,辯才無礙,
記憶堅固。 |
●
|
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乘坐著虎虎生威的獅子,來喚醒貪嗔癡的芸芸眾
生;其另一形相是左手持的蓮花上放置"般若經",象徵智慧與慈悲,而右
手握智慧劍,即象徵要將出生之智慧來形成一把金剛劍,斬斷煩惱魔軍。
因此,【佛遺教經】云:「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
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所以,有智慧才能斬斷煩惱的荊棘,建設心靈
的殿堂。
|
●
|
原本已經成佛的文殊菩薩,因為不忍心見到眾生陷於煩惱、輪迴之苦,所
以又重回凡間來引渡眾生,並自願退居作佛陀的弟子,幫助佛陀弘揚佛法
。傳說:曾有五百位菩薩,因為見到自己以往所犯下的罪業,心中產生懊
悔與害怕不能修成正果!文殊菩薩見狀,便拿起手中的劍作勢要殺死佛陀
以破除他們心中的執念(不能修成正果),使這五百位菩薩當下頓悟,這就
是智慧劍的典故。 |
●
|
修持文殊咒可得大智慧,在世間法來說,不僅可求取聰明才智,來保佑自
己求學、考試能夠順利;出世間則可以破除煩惱與障礙。其實,文殊菩薩
最可貴的不僅止於世俗的才學而已,而是智慧的力量,可以讓人身處凡塵
中,卻不受無明的煩惱所苦,還可以運用般若大智慧,引導眾生不再隨著
業報輪迴。 |
●
|
在黑文殊儀軌中,黑文殊現極忿怒相,一面二臂,右手持火燄智慧劍,高
舉空中, "滅" 盡作障諸魔。 |
除了文殊劍,準提菩薩十八手中亦有一手持劍,亦具有斬妖除魔的功能,
即是持金剛劍;但最主要的還是斬除無明惑根。 |
●
|
文殊劍和普賢劍各有不同作用,文殊劍在於鑑定正邪判教真偽,普賢劍多
用於斬除邪法,而準提劍是指無形的智慧,重點是用於「判斷黑白是非」
,以及執行智慧的準則,三者雖然同理(金剛劍/智慧劍),但實行時各自
不同。 |
●
|
簡單地說,文殊劍和普賢劍多用於深入前世之因,準提劍則多用於現世之
果,因此能讓眾生嘗試到現世之苦與樂,逐步的悠游於深廣的法性之中。 |
●
|
再者,準提菩薩的「無形劍」,在於能斷惑起信(是發菩提心的基本要義
),能令眾生當下的反應是明白本法(準提法)、佛法、密法成熟與否。
無形劍也許只容瞬間的喘息,就必須立刻做出影響 "此生與來世" 長遠的
決策,絕不差錯,非常厲害。
|
|
|
最後,談談不動明王,祂是大日如來之化身或使者,八大明王之一,手持
的也是金剛劍。 |
●
|
【大日經】具緣品所載,不動明王所持之劍,稱為慧刀,即以「慧刀」稱
呼利劍;此利劍有降伏四魔之德。 |
●
|
【佛說俱利伽羅大龍勝外道伏陀羅尼經】大正大藏二十一冊第1206: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大城,爾時,寶幢陀羅尼菩薩白佛言:「俱利伽
羅大龍,以何因緣,吞飲利劍,及以四足被繞?佛告寶幢陀羅尼菩薩言:
「昔色究竟天魔醯首羅知勝城,無動明王與外道論,共致種種神變成智,
時無動明王變成智火之劍。時有九十五種外道,其首人名智達,又成智火
劍,時無動明王智火大劍,變成俱利伽羅大龍有四支 ───
降三世、軍
茶利、琰魔都伽、金剛夜叉等四大明王也。頸王有蓮名智火含(吽),字俱
利伽羅,高十萬由旬也,從口出氣,如二萬億雷一時鳴,聞之外道魔王,
捨惡疑邪執。」 |
●
|
不動明王之明王劍又名俱利伽羅智龍火劍;俱利伽羅,譯作黑色之龍。此
劍是 "以龍纏劍" 之形,為不動明王之三昧耶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