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
饒和鈸是兩種樂器,形狀基本相近,都是一對中間隆起的銅片,相擊發聲 。不同點在於饒的中間突起部分比較小,邊沿面積較大(帽小邊寬),銅 片厚度較薄。饒的聲音脆響,音量小於鈸。早在宋朝,佛教所用的銅鈸稱 為饒。
鈸和饒
鈸和饒都是西藏宗教寺院中的主要音樂法器,與鼓、甲鈴、銅欽、崗林等 樂器配合使用。在寺院裏,通常根據鈸和饒的聲音分為正、副聲(男女聲 )等,而鈸的使用較多。據藏文史書記載,鈸和饒是佛教傳入西藏的樂器 ,在長期宗教音樂實踐中,鈸有很大的發展,在寺院音樂中起了重要的作 用。在西藏,藏人稱小響鈸為"Tingsha"(音譯為「天瑟」)。
西藏小響鈸(Tingsha) 天瑟(Tingsha),意即碰鈴,通常是用五至七種金屬銅:(白銅、黃銅 、紅銅)、鋅、錫合鑄而成,其中包括混入隕石金屬。由於隕石金屬成本 比較高,現今已不加混了。優質的天瑟更會加入銀及輕微的金。
藏傳佛教中,天瑟被廣泛應用於宗教音樂、修法、禪定、修供及施食(供 餓鬼道)方面。八供中之音樂供如果沒有小響螺或小鈴,可以用天瑟放供 杯上(杯中先放滿米粒)代之亦可。
天瑟以能發出 "清澈" 響聲的為佳,敲擊時,一般是使兩個「天瑟」成直 角90度互相碰撞(即上述之交擊)。撞擊後,行者會發現它的音色是多麼 的閃爍清澈,特別是它的異常穿透力和持續共鳴聲,會和諧地共振著。再 者,其發出的聲音可以淨化意念及平靜正在浮動的心思,幫助集中注意力 ,故亦可用來作為修定之前奏,出定後再響天瑟作義為完結。
在一些有售西藏及尼泊爾法器的店鋪中,不難購得天瑟。常見的是頂部( 外面)鑄飾有花紋、六字大明咒、龍和八吉祥等;而底部(內面)則刻有 藏文嗡、阿、吽三字來代表身、口、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