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 經 大 師

简繁转换 - 简体

 
公元401年正月,後秦王姚興派
軍打敗後涼王(涼州在今之甘肅
武威)後,他派人將鳩摩羅什(
當時五十八歲)迎到天水郡稍住
(即今之甘肅天水),十二月再
沿路續將之轉入長安(即今之西
安)。姚興信奉佛教,當他得到
鳩摩羅什後,如獲至寶,對羅什
十分敬重,待之以「國師之禮」
,在長安為這位高僧安排和提供
了很好的譯經條件,還選派大批
助手協助羅什,在逍遙園開始主
持中國歷史上空前大規模的譯經
工作,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
一次由國家提供資金、組織
人力而開展的譯經事業。羅
什到達長安不久,姚興便發
心把逍遙園(皇帝的花園)供
養出來,園內秀麗的湖水,
加上溪水婉曲,青柳依依,
環境十分幽雅,姚興見羅什
喜歡此處作安居,於是便改
用逍遙園作國立的譯經場。
及至後來又將譯經的工作遷
至長安大寺等地。參與譯經
的人員達八百人,規模之宏
大,亙古未有。
 
羅什最早譯出的是【阿彌陀經】,至於重譯或重加校訂的有【大品般若經】、
【坐禪三昧經】等,另翻譯出【思益梵天所問經】、【賢劫經】(又名【颰陀
劫三昧經】,意譯叫【賢劫定意經】。本經講述佛陀在祇園精舍時,答覆喜王
菩薩之問,先說諸種三昧及其功德,次說八萬四千大乘德目及佛陀之殊勝功
德,隨後列舉賢劫千佛名稱及其所居城邑、族姓、父母、弟子、壽量、三會眾
數諸事,最後講明持誦本經各種功德。本經曾有不同漢文譯本,據《開元釋教
錄》記載,姚秦弘始四年三月五日,鳩摩羅什譯出此經,是第二種譯本,不過
未能流傳下來;西晉竺法護所譯【賢劫經】為第一種譯本,至今猶存於世。)
、【彌勒成佛經】、【摩訶般若波羅密經】(與在龜茲國古室中看到的【放光
般若經】是同本異譯,當時姚興王亦親臨譯場,協助翻譯。)、【佛藏經】、
【眾經撰雜譬喻經】、【菩薩藏經】、【稱揚諸佛功德經】、【妙法蓮華經】
、【維摩詰所說經】、【華手經】、【梵網經】、【自在王菩薩經】、【首楞
嚴三昧經】、【持世經】、【彌勒下生經】、【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佛遺
教經】、《大智度論》、《中論》、《百論(譯)》、《十二門論》、《成實
論》、《禪法要解》、《大莊嚴經論》、《馬鳴菩薩傳》、《龍樹菩薩傳》、
《提婆菩薩傳》等重要的大乘經典。據史料所載,由他主持翻譯的佛教典籍多
達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有說七十餘部,約三百多卷),質量並重。
 
羅什屬文藝派的譯經大師,他改變過
去樸拙的古風,融合了漢語與梵文,
創造出─種具有外來語和華語的新文
體,其文筆空靈、調和,而且辭藻華
麗。由於他認為只要不違背原本經義
和原意,又能傳達經旨,可以對原經
字句進行增刪,更可在文字上加以潤
飾,故原本文字上有所損失,實是在
所難免。另外,羅什是習慣待一字一
句完全妥當時,才落筆正式成為譯
文。他嚴謹的翻譯態度,加上淵博的
學識、精湛的譯技和具有文才的諸多
弟子之幫助,為「中國翻譯學」的發
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羅什之前,譯經數量也不少,但羅什認為譯文「多有乖謬,不與胡本相應」
、「多滯文格義」、「理滯於文」。因此,對前人譯作方面,他有深入研究,
並決意一改以往的翻譯方法。重譯時,羅什引入革新的翻譯方法,將舊譯本的
部分內容由直譯改為意譯,不拘泥形式,著意經義再現,為使佛經真義得到廣
泛流傳。這種「意譯法」,可使誦習佛經者能易於理解接受。其次,他通過「
音譯法」,重新定名,去掉那些中國當時流行的玄學術語,避免混淆佛學上的
基本思想。對舊譯失當之處,逐一校正,使之「義皆圓通,眾心愜服」。至於
充滿文學味道的佛經,羅什在處理時,尤其對專有名詞如人名、神名和一些不
可翻譯的名詞上,都有他的獨到見解。對於那些難以在漢語中找到對應的梵文
詞彙,他會堅持音譯,而且力求統一譯名,避免一詞多譯,使譯文更見易讀,
同時亦不失異國文化色彩,多添了一份文字的美感。
 
 
羅什認為梵文辭體華美,可以配以音樂誦唱,但譯入漢語後,雖然還能保存原
義,卻失掉了那份音樂美感。主要原因乃為顧及原文大意,其宮商韻便不能透
過譯文表達出來,失卻梵文文藻美妙之處,有見及此,羅什不但要譯出原意和
文字通俗化,同時力求押韻兼富優美之文學色彩。
 
羅什在戰亂的時代裏,忍
受生命波濤的折磨,等待
時機,由西域經絲綢之路
進入中原地區而終於抵達
長安,為發展佛學和促進
西域與中原之間的文化交
流作出了重大貢獻,並且
努力不懈地去完成翻譯大
乘經典的神聖使命,羅什
遂成為絲綢路上的第一位
譯經人。
 
在其獨特風格下,羅什努力不懈地翻譯經典,使佛教義理得以容易明白,實功
不可抹,其所譯經典更得到廣泛流傳,特別為中國佛教徒所樂誦。他是首次有
系統地翻譯和介紹般若、中觀等大乘空宗的理論,尤其中觀學說的介紹,成為
後世「三論宗」的淵源;天台宗也都是依據他所譯的經論而創立的。可見羅什
確定了大乘佛教根本教理的移植與弘揚,後來的中國佛教學派和宗派,都採用
作為依據,故羅什成為中國大乘佛教的奠基者。

羅什在「中國佛經翻譯」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當時堪稱獨步空前,除了唐朝
的玄奘法師之外,羅什的譯經成就超過了其他經籍翻譯家。另外,他的翻譯理
論及翻譯作品,對中國的哲學、美學、語言,以至文化生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
響。後世的梁啟超稱鳩摩羅什為「譯界第一流宗匠」,而胡適在《佛教的翻譯
》一文中指出:「在當日過渡時期,羅什的譯法可算是最適宜的法子。」

踏入晚年的羅什,有一天,他忽然覺得渾身不適、四大不調,入靜後深感不
妙,便為自己持咒,弟子亦共同唸誦,然而未見好轉,羅什心知世壽已盡,於
是把弟子及僧眾召到座前,平靜地對他們說:「我們因佛法而相逢,然而我尚
未盡心,為佛法只作了這麼一點點,但我卻將要離去,與大家永別,我的遺憾
和悲傷真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 我自認愚昧和有疚於佛門,忝為佛經傳譯,
勉強承擔了翻譯的重任,一共譯出經論典籍三百餘卷,只有《十誦律》一部尚
未來得及審定之外,其他經論一定沒有謬失。我希望所有翻譯的經典,能夠流
傳於後世,發揚光大。還望大家仍攜手合作,共同努力。」 僧肇等人立即答
道:「師父放心,我們一定謹遵師命,把所有譯出之經論流傳萬世。」

羅什聽後,欣慰地作出訣別的話:「如今我在大眾面前,發誠實誓願-如果我
所傳譯的經典沒有錯誤,我的身體火化之後,舌頭不會焦爛。」

後秦弘始十五年(西元413年),七十歲的鳩摩羅什在長安圓寂,結束了他那坎
坷而奇特的一生。姚興下令將鳩摩羅什的遺體在逍遙園火化,當灰飛煙滅,形
骸粉碎,舌頭果然依然如生。這正應驗了羅什的誓願。

不久,從西域來了一位僧人,他看了羅什所譯的經論,歎氣而說:「羅什大師
所譯的只不過是他所誦的經論十分之一而已,但是人生有限,加上大師又受多
番挫折和魔阻,無法把佛經譯多一部分,真可惜!」

另外,唐朝道宣律師曾問天人陸玄剎:「為甚麼羅什法師翻譯的經典,人人都
喜歡閱讀?」 天人陸玄剎答:「羅什法師是過去七佛的譯經師。」 所以,鳩
摩羅什不單只對翻譯佛經俱備緣分和充足的經驗,其譯出之經典是正確的,而
且深入淺出,人人自然欣然接受。

現今陝西省西安草堂寺的鳩摩羅什紀念堂,留給我們無盡的緬懷!
 
 
註:
1. 後秦皇帝姚興屬十六個少數民族之天水大族。
2. 逍遙園是御用的地方,當時又稱為皇帝的花園,因姚興王常在那裏遊玩及
養息,正如太虛大師在《佛說阿彌陀經講要》中說:「姚興事以國師之
禮,出入皇家的逍遙園。」
3. 協助羅什譯經的有僧人、在家人、學者等,共八百多人,後來大部分都皈
依了羅什,所以當時他在中國有弟子三千多人,著名者有僧肇、僧睿、道
生、道融,稱為「什門四聖」,而「十哲」則是僧肇、僧睿、道生、道融
、僧顗、曇影、慧嚴、慧觀、道恆、道標。羅什門下,高僧薈萃,人才輩
出,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各有所長,但同宗一師,合作共事,形成一個以
羅什為領導之弘法中心。譯本有很多是師徒因緣的關係而合作譯出的,所
謂師徒就是「羅什與弟子」和「羅什的師父與自己」。
4. 因為羅什把全部的心力放在譯經上,再加上除了皇帝的要求外,其他皇親
國戚和大臣如司隸校尉安城侯姚嵩、尚書令姚顯等屢屢相請譯經,所以羅
什本人的著作極少。
5. 羅什譯出的:
-《成實論》成為成實學派之主要經典。
-《中論》、《十二門論》、《百論》成為三論學派之主要經典。
-【妙法蓮華經】成為天台宗之主要經典。
-【阿彌陀經】成為淨土宗之主要經典。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維摩詰所說經】成為禪宗之主要經典,而
 【坐禪三昧經】是第一本大乘禪法典籍。
-【梵網經】成為第一本大乘戒律典籍,《十誦律》成為小乘佛教第一
 本完備之漢譯戒律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