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乘莊嚴寶王經】卷四這一句"而有妻子"四個字,引致近代那麼大的誤會,
可能當年的譯經者也始料不及的。經文原意是希望人明白要尊重出家人,出發
點是用心良苦,可惜竟發展至被視為偽段、偽經、偽咒的情況。一句說話"而
有妻子",就好像要把該名法師判了死刑、打入地獄一樣!
古時代,經文是以口誦形式流傳的,即一人口述給另一人,輾轉相傳。有情況
會是甲背誦經文(不知有否背漏或背錯),乙聽了記著,事隔過後,乙背誦(不
知有否背漏或背錯)出來給另一人聽,再輾轉相傳,可能將錯的、漏的經文也
傳下去,他們不是背誦一本經,而是要背誦很多很多經卷啊! (佛經當然不是
一般人背誦而記錄下來,而是通過結集和整理而成的。)經文在翻譯方面又有
否核對清楚,加上不同的譯師自然有不同的譯法,而【大乘莊嚴寶王經】中這
一句"而有妻子",是否會是"而有出家前之妻子"或是"而有老妻"? 雖然現時
所討論的祇是揣測,但也不能抹殺這些可能性。 |
|
在這裏,大家不妨向多個角度去分析,首先經中沒有說明這名法師的妻子: |
1. |
是出家前的妻子, |
2. |
或是出家後才迎娶! |
3. |
是年輕的妻子, |
4. |
或是老年的妻子! |
|
更沒有說明這名法師的年紀是: |
1. |
年青的, |
2. |
中年的, |
3. |
老年的, |
4. |
或是極老年的! |
|
若用法師的年齡來配搭出家前的妻子、出家後才迎娶的妻子、年輕的妻子、老
年的妻子,其出現的情況就已經非常複雜。 |
|
現今人讀經,讀到一有關法師有妻子的部分,總是朝著反方向去思維不良之東
西,向不好方面想,讀經者通常會構想成: |
1. |
法師是二、三十歲,其妻子是位年輕的美少女。 |
2. |
法師是三十至四十五歲,其妻子是位年輕的美少女,或是中年之美艷婦
人。 |
3. |
法師是四十五至六十歲,其妻子是位年輕的美少女,或是中年之美艷婦
人。 |
4. |
法師是六十至七十五歲,其妻子竟然是位年輕的美少女,或是中年之美
艷婦人。 |
|
卷四經文"而有妻子"這一句,你我都不在當時實際的現場環境,你怎知法師年
紀有多大、幾多歲? 其妻子又是幾多歲,美或醜? 看了這四個字"而有妻
子",便亂推測、亂說,令法師、佛經背上不白之冤! 真的要奉勸讀經的人,
或初學佛法的信眾,不應對出家眾有"不淨"之想,我們對事件未"全盤"清楚了
解,便亂說一通,講是講非,會犯口孽,種下孽障。 |
|
不祇【大乘莊嚴寶王經】中的法師之"現象"被人誤解,現今一些出家法師也被
世俗人亂講、亂寫。一位信眾到一間廟宇參拜,第一次上去,看見許多人,當
中有男有女,正在聽一位住持法師的開示,在好奇心及有興趣之下,前往該廟
宇多次,久而久之,那位信眾發現其中一位女眾是法師的妻子! 於是將自己
發現的事告訴其他信眾,不但將事件以訛傳訛,更不停地討論此事,那位信眾
往廟宇的目標變成不是學佛法,而是搬弄是非,說三道四,加上世俗人總是喜
歡聽是非,以致其他本來有心聽法師說法、學佛法的信眾對法師漸漸地失去信
心,也開始加入討論此事之行列。更甚的是,那位信眾向壞的一面想"如果在
開示後,全部信眾都走了,餘下那位女眾(法師的妻子)未離開,法師會否與她
有性行為? 又如果祇有那位女眾(法師的妻子)於晚上一人前來廟宇,她會否
留宿? 跟著又會出現甚麼情況?"一般人一看到法師與女眾在一起,或知道法
師是有妻子,往往總是向不好方向想,這些都是不淨想。要知道,這位女眾祇
不過是法師未出家前的妻子,她也是眾生,當然亦可以來廟宇參學佛法。
約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未出家前,是有妻子的,佛陀出家後,佛陀的妻子也
跟著出家,並能悟道。佛陀之弟子迦葉、難陀(不是阿難)尊者未出家前,亦是
有妻子,而迦葉的妻子也是隨後跟著出家悟道。現今社會,女性的學佛慧根沒
有佛陀時期那麼深植,丈夫出了家,甚至當了法師,她未必能一下子明白、放
下,跟著去出家,但能往廟宇去聽一下佛理,已是不錯。故旁人一知法師有妻
子或見到法師的妻子,便即時說法師有錯誤的行為等等,立刻向壞方向想,可
謂對法師欠缺公平;就算是法官也要對案件作出很仔細的研究、分析,才能判
決,學佛的信眾亦不能像世俗人一般的見識,對事相、事件未分析和理解清
楚,便人云亦云,慎防造下孽障都不知! |
|
為甚麼丈夫出家,而太太會去廟宇見丈夫呢? 在這裏我們先談談現代的婚姻
制度,現時合法夫妻要分手,要辦理離婚手續;但 |
1. |
如果丈夫沒有辦理離婚手續,而一意孤行的出家去了,拋下妻子,她會怎
樣? 她的感受如何? 她日後的生活又如何? 男的出了家,女方仍愛男
方,纏著男方,日日去廟宇找男方也不奇,當然出了家的"丈夫"(已成為
法師)也希望渡化女方學佛,甚至於她得到感動也出家。 |
2. |
如果丈夫有辦理離婚手續,而出家去了,其妻子會怎樣? 她的感受如
何? 她日後的生活又如何? 情況或許會好一點而已,妻子明白丈夫為甚
麼要出家而辦理離婚手續,而丈夫在勸服太太的過程中,也許用了不少時
間和精神。但最低限度,女方要承受被自己的家人問"妳的丈夫好好的,
為甚麼要出家做和尚?" |
|
|
除了婚姻制度,大家又不妨想想世間的愛情觀: |
1. |
若男方不再愛女方(女仍愛男),沒有離婚,男方去了出家,女方如何? |
2. |
若女方不再愛男方(男仍愛女),沒有離婚,失意下男方去了出家,事後
女方如何? |
3. |
若雙方再不互相愛戀,沒有離婚,男方去了出家,女方如何? |
4. |
若雙方再不互相愛戀,協議離婚,男方去了出家,女方如何? |
|
|
古代印度社會,當然沒有「離婚手續」可辦,要知道釋迦牟尼佛未出家前是王
子,婚後出家,妻子是王妃,加上外家也是大族,王妃自然不用擔心生活費;
但一般平民,男方出家,女方的生活又如何善後? 學佛修行人,內心一定是
慈悲的,男方總不能一走了之啊! 加上女方仍深愛男方,初期時一定放不
下,往廟宇"探望"出了家的丈夫,看看他的生活起居飲食是否足夠,亦屬正常
的行徑。古代沒有很多、很大的廟宇,出家眾有些是在森林中過活,而比較富
裕的,妻子有錢去供養出了家的丈夫,為他建了一所房屋(當時的社會,可能
是泥屋而已),有時來照顧男方的生活(祇是沒有性)。男方出家要乞食,在重
男輕女的傳統下,女方沒有工作賺錢的能力,男方乞來多出的飯食,分給已分
手的妻子,這也是六度萬行之布施,難道不理被自己休了的妻子,不理她的生
活,讓她餓死街頭,她也是眾生啊!
不像現代人說離婚就離婚,分手後互不關心,視如陌路人的比比皆是。妻子也
是眾生,雖然世間緣已盡,何妨度她出世間? 難道佛陀的生平是鼓勵後人,
先結婚,後出家。若是斷章取義,豈不是大孽障? 人人先結婚,然後借藉口
修行,把妻子拋棄,然後發覺修行修不來,又說沒有釋迦佛之智慧,又再還
俗,再娶妻了! 真是矛盾萬分,自尋煩惱,自播下孽障。
話說回來,【大乘莊嚴寶王經】中沒有說明法師這名妻子是出家前的妻子,還
是出家後才迎娶! 除蓋障菩薩向他求法,見到法師與其妻子,祇不過共存一
屋而已。除蓋障學法期間,可能法師的妻子已走啦! 釋迦佛就是怕除蓋障不
夠細緻,對有功行的法師有不淨想而失去自己的功德,故預先警示他。再者,
我們不能用"前"妻的字眼,因為古代印度人會有多位妻子,"前"妻祇是用來與
"現任"妻子作出分別;亦不能用"離婚"妻,因三千年前的古代沒有離婚手續;
也不能用"離棄"妻,因法師是佛弟子,是慈悲眾生的,不捨眾生的,所以怎能
"離棄"一個眾生,包括這位眾生呢? 更不能用"拋棄"妻的字眼啊!
仔細想想,【大乘莊嚴寶王經】中提及法師有妻子,祇是法師未出家前的妻子
罷了,不能說此法師娶妻、娶老婆! 大家不要鑽牛角尖! 法師出家後,未出
家前的妻子發心來照顧、服侍法師,是可以理解的;或許法師的妻子是一名在
家的女居士;又或法師已七十歲,需要人照顧;再者,善財童子參學的五十三
位善知識,可說是高手如雲,當中不乏居士,若【大乘莊嚴寶王經】中的法師
的妻子是女居士,前來向自己出家而有神通的法師參學,何奇之有? 況且經
中亦沒有註明"共宿"的妻子! 講成【大乘莊嚴寶王經】中"法師有妻子"之
說,足見"人言可畏"。
若法師出家後又在家,的確很容易令人產生誤會,故一般法師、行者不宜仿
傚,除非此類法師、行者能如古代維摩大居士、【大乘莊嚴寶王經】卷四內之
法師等,可運用深湛的佛理和使用無礙神通力去令對方信服。
【大乘莊嚴寶王經】卷四內之法師是類同維摩大居士,祇不過一位是法師,另
一位是居士,兩者都是與釋迦佛同時代的人,他們的存在都是示現一位修行
人,可以身在家而心出家的義理,闡揚大乘佛教的宗旨不在出家或不出家,
"心出家"為真正的解脫生死。
若要批評佛經、法師,正是"要批判,何患無詞!"。 大家要知道謗佛會有很
嚴重的果報,若轉移謗佛經,其孽報仍擔當不起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