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問題

简繁转换 - 简体

 
31. 學金剛乘的密法,可不可以不學小乘?
以前的祖師很嚴格,要求來跟隨學習的成年弟子要有二十年之顯教知識。
若是從小孩便來皈依或出家的弟子,亦要由顯教的義理學起。不要忽略小
乘的教理及修持,因為這是大乘及金剛乘的基礎。佛法是一體的(盡虛空、
遍法界一切眾生與自己是同一個生命,是我們生命真正的共同體;這事情
祇有佛曉得、佛證得)、時間是一體的(過去、現在、未來流通不盡)、空
間是一體的(十方廣大無邊),而生命是同體的(眾生雖然有男女、老少、
強弱、智愚等的分別,但是卻同為眾緣和合的生命體)。
 
32. 作為佛弟子,在公共場合時,應該如何表現操守或行為?
最低限度,佛弟子不要在街上聚集,或在食肆內、公共場所內,高談闊
論、喧嘩,引致附近行人、居民及街坊不便,產生負面之好奇心及對佛教
反感
 
33. 人死後會怎麼樣?
根據佛教教義來說,人死去之後,「識」會離開人體,經過一個過程叫「
中陰階段」,投生進入另一個剛剛出生的新生命體內;該新生命體可以是
人類,也可以是動物、鬼、天神,整個過程完成後叫輪迴,而輪迴是一個
必然過程。如欲擺脫三界世間的輪迴,惟有實證涅槃。
 
34.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是甚麼?
三藏和十二部的定義,你們可以查核字典得知。我要補充的是:佛教的三
藏十二部所蘊藏之真理,並不純理論這麼簡單,而是透過」、「
精嚴之釋迦牟尼佛所證悟的般若智慧。
行者想了解三藏十二部,若祇靠讀誦,是無法全面理解的,所以一定要從
「戒」、「定」入手。
 
35.

不要造一些善惡夾雜的事,善惡夾雜是怎麼樣子呢?
你造一點善事,又夾雜著一點惡事。例如口是心非,口裏說的是很好的,
心裏想的是很壞的,這就是善惡夾雜。
造點好事,而有所貪求;好像來道場拜佛,趁著人家看不見時偷東西,或
者來騙騙人,這都是善中有惡,善惡夾雜,將來的果報都是絲毫不爽的。
這樣子未來世會沒有手,甚至於有手也不會用,這都是偷盜的果報。
當大家接受上師的灌頂、加持或聽開示,本來有很大的功德和結緣,若我
們亦同時對上師不敬、懷疑、窺小過等等;這是很矛盾的心理,也是善惡
夾雜。所以我們來寺廟、道場、中心、精舍拜佛,必須以純潔的清淨心來
拜佛。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明白因果,不要不信因果。為甚麼我們要諸惡
莫作,眾善奉行呢? 就是因為有因果關係,種善因就會結善果,種惡因
就會結惡果;種「善惡夾雜」的因就會結「善惡夾雜」的果。在未來世,
善果和惡果同時出現的話,會令你很痛苦!

 
36. 我被上師責罵,這令我很難受,如何是好?
噢! 多罵幾次就會好一點、亦習慣了。被罵的人若說:「我受不了! 要
跑啦! 離開中心啦!」 細心想一想,其實沒有地方可跑的,因跑不出三
千大千世界! 責罵你是希望你好、想你能醒覺去改善;莫忘記,金剛乘
的教法是憤怒即慈悲啊!
 
37. 你們的中心是怎樣來的?
很多佛弟子流血流汗,流了十多年流出來的。不是怎樣想辦法做生意而來
的,你要清楚喔!
 
38.

我常常覺得有鬼跟著我,如何去驅鬼呢?
密宗有很多的咒語、法門去驅鬼,但不是一般人、初學或初階行者俱有傳
承法力去做這種事情。人若常常胡思亂想,想得太多了,邪魔鬼怪就會乘
虛而入。如果你心裏面沒有邪,外邊的邪就不能進來,甚麼鬼也都沒有
了;你心裏面要是乾淨了,那些邋遢東西也不能進來。例如你的家宅防守
得很嚴,外邊的賊就進不來了。又好像有一個餵狗的碗在這兒,那麼很多
蒼蠅就會來舔,因為它邋遢。若沒有這個狗食的碗呢? 那些蒼蠅就不會
往這兒落腳了。就是因為你胡思亂想,所以就招來這種邪啊! 鬼啊! 上
身作怪,種種的問題就發生了。所以內裏有甚麼,外邊就招甚麼,這不是
從外邊來的,而是你內心請它來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光明正大、正心修身。正心,就是不亂打妄想,不去想
不正當的事情,這一點是很要緊的。

 
39. 販賣佛像、佛經等,有孽障嗎?
販賣佛像、佛經、佛塔,這是非常有過失的。有些人恐怕是不懂因果,還
認為自己在弘揚佛法。實際上,如果將這些賣佛像、佛經、佛塔所得的錢
財用作自己過活或使用,其過失是極為嚴重的。大家必須明瞭,佛像是佛
弟子所皈依對境之佛寶,佛經是所皈依對境之法寶;作為一位佛弟子,是
絕對不可用“求利心”而出賣佛像、佛經的,否則將毀壞自己的皈依戒。
若是已受菩薩戒的居士,見人買賣佛像佛經等,必須救贖。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注疏》裏說:「依靠三寶而造的罪孽,叫做無與倫
比的罪孽。」
【佛說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經】載:「有人問:『買賣佛像有怎樣的
 過失?』 答:『罪同買賣父母。』」
【梵網菩薩戒經】曰:「佛滅度後,於惡世中,若見外道、一切惡人、劫
 賊,賣佛菩薩、父母形像,販賣經律,……,若不贖者,犯輕垢罪。」
 其義理即表示不得販賣佛像、佛經。
 
40. 為甚麼要學佛? 為甚麼要修行?
學佛是去清淨自心、自度度他、了脫生死。
修行是去契合真理、明體起用、即生成佛。
   
41. 佛陀最後說的是那一部經?
佛陀最後說的是【大般涅槃經】和【佛遺教經】。法顯大師所譯的【大般
涅槃經】中,詳細記載了釋迦牟尼佛當時非常疲勞和辛苦,但祂先後講了
最親切的遺教;可見佛陀直到最後一口氣,仍然催促弟子們來詢問對佛法
上的疑難,因為當佛陀涅槃後,弟子們就永遠沒有機會了。祂希望弟子們
知道,惟有正確地理解了佛法的真諦,才能夠信受奉行、依法修持,方能
與法相應而有所成就。
   
42. 常聽說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成佛,而為甚麼過去諸佛都稱讚祂?
因為釋迦牟尼佛做了兩件真是十分艱難的事,一是能在五濁惡世證得無上
正等正覺,二是還能說這個法門,而能讓眾生相信這難信的法門是更不容
易! 由此可知,在娑婆國土修行成佛是如何的不容易。
釋迦牟尼佛親口告訴舍利弗尊者、文殊菩薩、迦葉尊者等一切在場聽眾,
說:「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43. 我如何去幫助人?
這分為簡單和深入的。簡單的:基本上有善心,你以為你可幫助人,那你
應該知道自己是處於甚麼位置,不要把自己掉進到“泥菩薩過海,自身難
保”的處境,一到了海裏,泥被海水溶化了、沖散了,如何幫助人呢!
在家菩薩戒說:「險難獨行戒」,就是不要把自己放在有危險的地方,你
是佛弟子,要珍惜自己啊! 所以啊! 另外造好事時,也要想一想這裏頭
是不是夾雜了不清淨的種子,有沒有不善的念頭在裏面! 深入的:要發
心,發的是菩提心,例如幫助法師去建立廟宇,發的是菩提心,並不是
“有條件的”心!
   
44. 經常聽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樣的話,豈不是人人都可以隨意拿
起屠刀,祇要以後肯放得下,便能“立地成佛”?
這是禪宗常用偈語,這個“佛”字並不是指釋迦牟尼佛,在這偈語之成
“佛”,亦不是放下屠刀,你就成了釋迦牟尼佛。這個“佛”字在這裏是
解作,覺悟或覺醒,知道自己是錯了。簡單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就是「放下殺念,你立刻覺悟自己是錯了」或「把事件放下,你立刻覺醒
自己是錯了」。
   
45. 何謂「常住」?
常住有幾種解釋
佛是常住。佛入般涅槃,勿謂涅槃等於是滅亡。佛經云:「若有人謂
如來是常、是常住、是不變易,如來即在其家。」 又云:「或聞常
住(即佛)二字音聲,若一經耳即生天上,後解脫時乃能證知如來常住
無有變易。」
“法”無生滅變遷謂之常住。簡易說,常住是無生、無滅、不遷、不
變;在修曰因,在證曰果,即諸佛所得清淨究竟之果。【楞伽經】說
常住之法有七種,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
識、大圓鏡智。
常住即常駐,堅守的意思;亦指寺院,因寺院是僧人常住的道場。若
見有在家居士在寺院出入,而身上掛著「常住」證件,表示此在家居
士是住在道場的工作人員或義工。
 
46. 布施有甚麼福報?
【佛說賢者五福德經】記載:布施經典和護持正法,得長壽、大富、端
正、名聞(尊貴)、聰明五種福報。
 

47. 「常隨眾」是甚麼人
佛陀住世的時候,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因為感念佛陀在成佛後先渡化他
們,所以無論佛陀去到甚麼地方,他們就跟隨到甚麼地方;佛陀在甚麼地
方說法,他們都會去聆聽。一直到佛入滅之後,他們才離開。因為他們都
常跟隨在佛陀的身旁,任何法會都沒有缺席,所以到結集經藏的時候,便
自然把他們全部記錄在其中;而其他的人都祇是來來去去、間歇性出席聽
法,於是便把這些來來去去的信眾省略掉了。
現時很多法師、大喇嘛、上師、寧波車等,他們都有自己的常隨眾。
   
48. 「影響眾」是甚麼人?
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原本都是外道,當時他們的地位亦很高,佛陀成佛後,
首先就把當時這些學術地位高的外道,都渡化成為佛陀的弟子。當這一千
二百五十五位聖眾雲集道場時,足見法會極其盛大、隆重,表明要說的法
極為重要、殊勝。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便稱為「影響眾」。
例如一位佛教領袖要開大型的法會,很多俱有成就的大德都來參與。因為
他們的出席,影響了其他人也來參加,並引導很多人來聽法,所以也稱這
些大德為影響眾。
   
49. 我食得好、穿得好、睡得好、心情好,為甚麼我常常覺得很疲、很倦呢?
疲就是很累,倦就是懶惰。因為很累,所以就懶惰;因為懶惰,所以就不
精進。你若是精進,就不是這樣子。你若是「疲倦」,就沒有功德了。所
謂功德,就是修行有所成就。你有所成就,也就是滿了你的願,這種的功
德力會令你精神飽滿。正好像曬東西,一天曬太陽,然後十天把它放在雪
櫃裏冷凍著。若是你修行一天,懶惰十天,這樣就是疲倦了。要「不疲
倦」,那麼就要不懶惰,不間斷的來修行。例如今天向佛拜了一百拜,明
天祇一拜,後天更是不拜了,再接連八天都沒有拜佛。修行要“有事無事
常在行”(不管有事情、沒有事情,都要勇猛精進的修行)。道是行出來
的,你若是不行,就沒有道;德是造的,你若是不造,就沒有德;所以功
德是修的,你若是不修,就沒有功德了。所以能知道一點就修一點,如果
知道而不去修的話,那就是等於不知道。
   
50. 對於這個世界(五濁惡世),我們要如何看待?
首先不要對它有所留戀,因為它是充滿萬惡的。我們應該造一切的善事
(眾善奉行),不造諸惡(諸惡莫作),如此就不會為這個萬惡充滿的世界再
添惡事;更要緊記“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