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
為甚麼總覺別人(師兄)對我不好?
不要太「過敏」;太過敏的人,對周遭的一切都太在意了,那就像自己拿
了好多條繩子來綁住自己。試著少被綁住,看看你會不會擁有更多自由。
|
|
|
77. |
如何用簡單方法來令自己不犯身口意三孽?
學佛的人應該以戒來控制自己之身口意,不要造違背戒律的一切事情。
|
|
|
78. |
我是初學靜坐的,為甚麼一坐下來便有很多煩惱湧上心頭?
人到無求處便無憂,識人多處是非多;你能「知事少時煩惱少」,是是非
非也少知道,煩惱就會少了。
|
|
|
79. |
要怎樣學佛才能成績好?
我們要「常隨佛學」;常隨佛學就是念佛也精進,拜佛也精進,誦經也精
進,禮懺也精進。這所謂的精進,就是要很虔誠地隨喜一切佛事,不要懈
怠。在佛菩薩誕日子,或者是定期,譬如今天是十五,大家聚會在一起來
拜懺修行。對這一點,各位就要多辛苦一點。早一點到佛堂來,隨喜拜
懺,隨喜念佛,隨喜用功修行。不是說等到人家都拜完了懺,才到這兒
來,這樣子就顯示不出自己的虔誠。所以學佛的人在每逢佛菩薩聖誕,必
須要早一點來參加拜佛的儀式,這才是對的。(宣化上人講) |
|
|
80. |
為甚麼別人不接受我的意見?
我們有見解,即使理解到但並不完全、並不徹底,而多少希望別人服從自
己的意見。我們有物質需求,即使理解到別人也一樣有需要,但總希望自
己得到的勝過別人。見與愛,為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中的兩大爭執,而這
兩者實源於認識中的受與想。
|
|
|
81. |
帝釋在天宮有音樂聽嗎?
有。天宮有二類樂神:一是緊那羅,常奏法樂;二是乾闥婆,常奏俗樂。
他們屬天龍八部中之兩種。
|
|
|
82. |
為甚麼所有的佛都是在人間成佛?
在【阿含經】中,佛陀曾說:「諸佛世尊皆出世間,終不在天上成佛。」
因為在人間享受榮華富貴,尚且會使人忘失本俱的覺醒以及成道的願求,
何況天上比人間不知好上幾十倍呢! 因此,「人身寶」是修道的基礎。
「一切的解脫都從人之自覺開始」,正說明了佛陀的宗教是以人為出發
點。
|
|
|
83. |
富人和窮人的分別是甚麼?
富人就不佔便宜,佔便宜的人呢? 就是窮人。他富貴有錢,仍想佔便宜,
這就是窮人。因為他覺得不滿足,不滿足表示還有所貪。你若真是富貴,
就無所求了。「富人不佔便宜,佔便宜是窮人」。善人就不怨人,真是造
善的人,誰也不怨。甚至於自己吃多大的虧,也不怨人。「善人不怨人,
怨人是惡人」。你儘怨人呢? 那就是惡人之類。這個也說人家不對,那
個也說人家不對,自己甚麼都對,但是回頭看看,自己甚麼都不對。所以
啊,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惡人。賢人呢? 就不生氣,有智慧的賢人就不
生氣,生氣的人就是愚人。好生氣,那是沒有真正智慧。貴人,出貴的人
呢? 不罵人,甚麼時候也不罵人,貴人化以慈,他不罵人。罵人就是賤
人,儘好罵人的人就是賤人。所以你們各位對這一點要注意,也不要貪求
甚麼物質,也不要貪求財產。 |
|
|
84. |
為甚麼我練習「安般法」幾年,莫說是相應,連基本的覺受都沒有?
如果我直言,你可能不高興:就是你“八卦心”太大,事事都“諸事
理”。於是積年累月,內心自然煩惱多、不安寧! 八卦亦有正向和負向,
正向是求知(識)欲。
|
|
|
85. |
為甚麼佛被稱為「天人師」?
在原始佛教中,佛與大弟子們,往來天界的記載有不少。但那時,佛與大
弟子們,對於定中所見到的,是要開示“他們”(指天人)、呵斥他們、警
策他們,所以佛被稱為「天人師」。佛涅槃以後,演化為在定中說法,見
當來下生成佛,現在兜率天的彌勒菩薩。“十方佛現在說”興起,「大
乘」佛弟子就在定中見他方佛。如祕密大乘中,佛弟子就在定中,見金剛
夜叉、明王。在定中有所見、有所問答,始終是一致的。但起初,是以正
法教誨者的立場,教化天神;後來是請求佛、菩薩、夜叉、密乘金剛護法
的教導。 |
|
|
86. |
弟子見很多同門師兄弟稱您為上師,但亦見很多同門師兄弟稱您為師父。
弟子有點困惑,不知那一種稱呼比較正確及合乎密宗禮儀? 對我來說,那一種稱呼都可以,我無所謂! 關鍵就在於你! 若你在別人
面前說,你有一位“師父”,在別人腦海中自然就會聯想到教車師父、功
夫師父、廚藝師父、…。在普遍認知裏,人們皆稱教技藝者為師父。因
“師父”這個稱謂給人有一種比較親切之感覺,有對長輩尊敬的意思;故
為釋疑,你自己必須要再進一步解釋是佛教師父! 然而“佛教師父”這
名稱,又容易讓人誤解為顯教出家人。 但若你在別人面前說,你有一位“上師”,那就完完全全給人一種密宗的
感覺! 當然,若對方不是佛教人士,自然又聽不懂甚麼是上師了! |
|
|
87. |
傲慢的果報會怎樣?
傲慢是一種煩惱,經常存有和別人競爭的心理及意向,其行為會表現得不
尊重别人、輕視人、瞧不起人,甚至出口無禮。開始時,祇是一種競爭的
心生起,漸漸增長後,變成過於自負,於是產生了傲慢,再漸進產生要與
人作比較而起鬥爭。有了這種煩惱以後,此等人總希望比別人好,總覺得
比別人優勝,於是便開始了鬥爭的心態繼而付諸行動。縱使這個修行人積
了福蔭,但鬥爭、嫉妒心的果報又同時成熟,我執、自我傲慢的果報也一
併成熟了以後,便轉世在天道,在那兒受苦。
為甚麼是受苦而不是享福呢? 因為天道的環境很快樂,轉世於那裏的眾
生忘性地浸淫在天福中享受著快樂,完全沒有警覺自己的危險。當福報享
盡後臨死大約七天之前,會看到自己下一生要轉世地方的景況。當看到下
一生要轉世投胎的地方時,會感覺極大痛苦,這種痛苦要比地獄的苦大上
七倍,所以嫉妒綑綁一切人與神。
可參閱:
本網頁
>智慧寶庫>>佛學淺談>>>貪欲和嫉妒綁住了一切人與神
佛教金剛乘中心(法國)http://www.vajrayana.asso.fr
>佛學理論>>天人亦會死 |
|
|
88. |
我們每天都忙著工作,而且有很多事情要花費心力去處理。為何上師每次
見到我們,都叫我們修行、再做額外的義務工作呢?
每個人都很忙,我是知道的,但是很不幸,每個人也都將面臨死亡,所以
我們最好能充分準備,妥善一切來面對死亡,佛門常言「所作已辦,不受
後有」。無論我們的工作有多繁重,世間任何成就都無助於死後的中陰境
界,不管身分、地位、財富或親戚朋友都變成沒有意義,到死亡來臨時,
這一切名譽、物質、家眷毫無幫助,甚至會造成煩惱,障礙往生,如執
著、貪愛、嗔恚等種種情況。如果你於臨終時出現這些煩惱,內心就會生
起極大恐懼,而解脫的機會便非常渺茫了。明白這些道理後,大家便應好
好修行,認清楚修行目標。再說,要你們做額外的義務工作,是希望讓你
們在修行路上增善業、添福德、累積福蔭、少障礙、多助緣,以順暢實踐
菩薩道的行持。
可參閱:
本網頁
>智慧寶庫>>佛學淺談>>>怎樣才可以「不受後有」
佛教金剛乘中心(法國)http://www.vajrayana.asso.fr
>佛學理論>>‧認清學佛的動機
‧本尊法與死亡
>智慧廣場>>‧準備
‧福不可享盡
>智慧廣場>>佳文>>>老和尚的話
|
|
|
89. |
我常背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聽說還有另一版本?
對的,相信你背誦的應該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
蘊皆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陀為弟子舍利弗而說,【心
經】版本甚多,目前收藏於《大藏經》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版本有七
種。雖然【心經】各種譯本的名稱不完全相同,內文也略有差異,但其基
本要旨卻是一致的。
另一版本為宋朝施護法師譯之【佛說帝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陀在
靈鷲峯山上為帝釋天主說般若之義理,內有頌、有咒,與通行之般若心經
有所不同。 |
|
|
90. |
如何能見到本尊?
修持金剛乘法門,當然重視與本尊相應,這個道理你們當然曉得,現我從
「般舟三昧」之角度去為你們解說。若你能成就「般舟三昧」,就能見到
本尊,甚至於阿彌陀佛。不祇是見到了,而且還能與本尊、佛有問有答,
聽佛說法。這是修習三昧成就,十方一切佛出現於佛弟子定中的事實。相
應這一類修驗的事實,在佛教經典中常有記載,如【中阿含經】「長壽王
品」,就有與定中見佛聞法相關的實例。在《大唐西域記》玄奘大師口述
「阿瑜陀國」記載:「西元三至五世紀之間,從北印度傳來,佛弟子有甚
麼疑問,就入禪定,上昇兜率天去問彌勒菩薩」、「西元四世紀,無著菩
薩夜昇天宮,於慈氏菩薩所,受《瑜珈師地論》」,也有這一類親見佛菩
薩的實證。在「祕密大乘」(又名金剛乘)中,修法成就了,本尊、護法現
前,有甚麼疑問,可以請求開示,這些也是存在的宗教實例。
可參閱:
本網頁
>金剛乘>>密教義理>>>能與本尊相應嗎
>智慧寶庫>>佛學淺談>>>禪的不可思議 |
|
|
91. |
修習靜坐時,為何腦海中總是「煩動惱亂」?
這就是內心的一切活動影響腦部思維。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論是感情的、
意志的、學問知識的、凡遇到不正確的、不恰當的,便會與人諍辯、爭
執,與人不和諧,內心出現不安寧。尤其是狂喜時、憤怒時、渴想時、失
望時、悲痛時、恐怖時、憂慮時,內心像烈火一樣的在焚燒,狂飆一樣的
在震動,海浪一樣的洶湧,電光一樣的閃爍,這都是源於四根本煩惱 ─
「我愛」、「我見」、「我慢」、「我癡」。對於沒有證得真理、斷了煩
惱的有情來說,這四根本煩惱一直未曾離開過,更成為眾生煩惱的內在特
性。一切眾生的自我中心活動,就在這種內在煩惱特性下開展起來。
可參閱:
佛教金剛乘中心(法國)http://www.vajrayana.asso.fr
>佛學理論>>煩惱障
|
|
|
92. |
佛陀最初渡化的弟子是誰,最後渡化的又是誰?
佛陀最初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時,渡化的弟子是阿若僑陳如等五比丘,
他們聽法後即場證得阿羅漢果。之後,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
會,令無量出家、在家的人天弟子證果、修善。直到於拘尸那伽城娑羅雙
樹「最後說法」期間,渡化了八十一歲的老婆羅門學者須跋陀羅,他聽法
後亦即證得阿羅漢果。
可參閱:
佛教金剛乘中心(法國)http://www.vajrayana.asso.fr
>佛學理論>>懷念佛陀>>>逝去的佛陀
|
|
|
93. |
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在娑羅雙樹下涅槃。娑羅雙樹為甚麼是
“雙”?
傳說有兩種:
• |
因兩棵娑羅樹為一組而稱“雙樹”,又娑羅樹林中的娑羅樹兩兩成
雙。《辭源》說:「娑羅樹為龍腦香科常綠大喬木。佛教傳說釋迦牟尼
佛在拘尸那伽城河邊涅槃,其樹四方各生二株,故稱娑羅林或娑羅雙
樹。」 臥床的四邊,生有由同一根而來的四對娑羅樹。
|
• |
這種樹是兩棵樹同一枝根子,由一枝根子長到上邊後,又長出一棵樹,
就在這中間,是兩棵樹,底下也是一棵樹,上面也是一棵樹,中間才是
兩棵樹。所以,一般世俗來說,這是一種連理枝,比喻男女之間相愛,
愛得難分難捨,彼此癡纏糾結,死了投生為樹的時候還要在一起,互相
纏連地生長,永不分離。很多情侶發現有此類樹時,大多數都去許願訂
終身。
|
可參閱:
佛教金剛乘中心(法國)http://www.vajrayana.asso.fr
>佛學理論>>懷念佛陀>>>傷感的地方 |
|
|
94. |
同修說我有「我慢」,是甚麼意思? 是不是我做甚麼都慢吞吞、慢條斯
理?
「我慢」是個性(人格性)的特徵。在接物待人時,總是自他對立而著重自
己,流露自尊自大的言行,這就是基本出現的「我慢」。即使事實擺在眼
前,自己的確錯了,會自慚形穢,但在自卑中也不脫「卑慢」的表現(俗
語講“跌落地都找拿一把沙”)。從深細的自尊自重感,不自覺和無意地
漸漸發展成為妄自尊大的優越感,控制一切的主宰欲(權力欲)。現實是不
能盡如人意的,自己在際遇中稍有不順,便轉化為嗔恚、忿怒、敵視、仇
恨、怨結、殘酷。甚至見到他人的境遇良好,雖無關自己,也要嫉妒,變
得心裏不高興而難過起來。「我慢」會比起“執見”與“物欲”的問題要
嚴重得多。
可參閱:
佛教金剛乘中心(法國)http://www.vajrayana.asso.fr
>智慧廣場>>佛慢 |
|
|
95. |
經中每一個字都是佛陀說的嗎?
不能這樣說,因用“「經」中每一個字都是佛說”這句話是斷章取義!
我們祇能說「經」中“義理”都是佛陀說。「經」中每一個字都是佛陀的
弟子把佛陀親口說的“義理”轉寫成文字。 例如【佛遺教經】,也就是
佛陀的遺旨經,內面的“義理”都是佛陀親口說的。祂遺囑當時的弟子,
也遺旨給你和我,也遺旨給現在及將來的佛弟子,告訴我們應如何依法修
行,怎麼樣依教奉行。
每一部經通常都分成三大部分,這三部分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甚麼叫序呢? 序就是敘述這因由,敘述所說這一部經的因緣。簡單說,
序,又分為經前序,又叫經後序,怎麼這樣矛盾呢? 既然叫經前序,就
不能叫經後序;既然叫經後序,就不可以叫經前序。那麼又稱經前序,又
叫經後序,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嗎? 不是的。
甚麼叫經前序呢? 因為「序分」在經的前面,即在「正宗分」的前面,
所以叫做經前序。甚麼叫經後序呢? 因為最初說這一部經的時候,釋迦
牟尼佛並沒有說這一段序文,這一段序文是結集經藏的人,在結集經藏
時,加上這一段來敘述這一部經的經文,所以叫經後序。因為它的位置安
在經前面,所以叫經前序;本來說經的時候,沒有這一段序文,是後來加
上去的,所以叫經後序。
由此,經中“每一個字”並不是佛陀說的,但“義理內容”全是佛陀說
的。
可參閱:
本網頁
>宗旨及緣起>>釋迦牟尼佛最後的遺囑(上)、(中)、(下)
>念佛>>略說真偽
>智慧寶庫>>佛學淺談>>>•釋迦牟尼佛最後的遺教
•遺教結集
•真經和偽經簡說
|
|
|
96. |
上師您並沒有教過我這個法啊!? 也沒有談這些見地!?
有啊,記錄中你有這份法本,你一定學習了。可能你善忘,或許你年紀大
了,記不起來。無關係啦,我已把曾經說過的、講過的,都放在網頁內,
你抽空去覆看吧! 要溫故知新啊! |
|
|
97. |
何謂「常自省察」?
就是常常自己省察自己,也是「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他非即我非,
同體名大悲。」
「真認自己錯」: |
要認真地認自己的錯。 |
「莫論他人非」: |
不論旁人的對、不對。 |
「他非即我非」: |
旁人的不對就是我的不對,就和我自己不對是一樣
的,我應該想法子改過自新才對,我不應該總掛到
口頭上說:「不對、不對、不對、不對、不對!」
這有甚麼用呢? |
「同體名大悲」: |
大家都是一體,這就是大悲心。你到甚麼地方找大
悲心? 大悲心就是要你自己從內心把它找出來,
不要向外馳求。 |
|
|
|
98. |
聞說“佛法難聞、密乘更難”!?
密乘當然是很殊勝,但是正因為密乘殊勝,所以魔王的眷屬就紛紛冒充密
乘,首要的任務便是先將密乘打下來。到處設壇、到處招徒、到處傳邪
法 ……。你一下子鑽進去了之後,可就萬劫不復了。尤其是初機行者,
怎麼有能力去找到真正的善知識和上師呢? |
|
|
99. |
有見佛教徒互相攻訐,應如何視之?
每一個人知道自己的錯誤,這就是最大的法,你若是不知道自己的錯誤,
總是由有生以來到老死,迷迷糊糊的,也不懂得真理,也不懂因果,不承
認自己在往昔造得不好。不要怨天,不要尤人,不管誰呀! 都要認命。
以前我對你們說過:「認命要知足,煩惱一概除,聲色也不好,名利更不
圖,瞪我沒看見,罵我把理服,打我忙跪倒,光笑不會哭。」 你光笑就
可以啦! 「人間也未有,世上找不出,西方真衲子,懷揣摩尼珠。」 你
看,這多好! 那麼念佛,你實相念佛就是參禪呢! 所以各位善知識,不
要做釋迦牟尼佛一個不孝順的弟子,我們不要常常自己搗亂,自己骨肉殘
傷,自己給自己麻煩,這是我對現代佛教的期望。(宣化上人講) |
|
|
100. |
何謂「帝釋弓」?
帝釋弓是彩虹另一個異名。《演密鈔》八曰:「虹狀如弓,西方之人呼名
“印涅哩馱弩(Indradhanu)”,即帝釋弓也。」
佛經記載說那是三千大千世界之主帝釋的光。
希臘人稱之為「太陽神阿波羅之光」,埃及人也稱為「太陽神之光」。 |
|
|